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采用痛泻要方加减联合穴位注射治疗肝郁脾虚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并评价痛泻要方加减联合穴位注射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的60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患者,按其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30例。治疗组采用痛泻要方加减水煎口服,并联合药物穴位注射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匹维溴铵口服,每次50mg,每日3次,同时采用金双歧口服,每次4片,每日3次;两组均辅以饮食调理、心理治疗,以两周为一个疗程,共两个疗程。两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主要症状单项疗效、HAMA、HAMD评分及不良反应的出现情况,并运用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1.临床总体疗效评价: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3%、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2.治疗前后中医症候总积分比较:治疗前,两组症候总积分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中医症候总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1),治疗组症候总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统计学差异显著。3.治疗前后各单项症状症候积分比较: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各单项症状症候积分无统计学差异,具可比性。治疗后,治疗组排便次数增多、便溏不爽、腹痛欲泻、胁肋胀痛、情绪抑郁或急躁、失眠等症状较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1、P<0.05),提示治疗组在以上症状的疗效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对照组腹胀、肠鸣矢气、食少纳呆等症状的症候积分与治疗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在腹胀、肠鸣矢气、食少纳呆的治疗上疗效相当。4.治疗前后HAMA、HAMD评分比较:两组HAMA、HAMD评分于治疗前相比具可比性(P>0.05),而治疗后,其评分均较之前显著降低(P<0.01),尤以治疗组降低明显。结论:两组治疗方法均能有效改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患者的临床症状,治疗组的症状改善程度、范围优于对照组,证明口服痛泻要方联合穴位注射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疗效显著,且中药加穴位注射治疗是一种不良反应少、疗效可靠的综合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