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研究背景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已成为老年人常见疾病,由于各种因素导致膝关节结构性改变,药物治疗只能部分缓解膝关节炎引起的疼痛,无法改善膝关节的功能,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已经广泛用于终末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的治疗。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胫骨的旋转对位比较重要,胫骨旋转对位不良将会导致人工全膝关节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已成为老年人常见疾病,由于各种因素导致膝关节结构性改变,药物治疗只能部分缓解膝关节炎引起的疼痛,无法改善膝关节的功能,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已经广泛用于终末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的治疗。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胫骨的旋转对位比较重要,胫骨旋转对位不良将会导致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疼痛、关节僵硬、髌骨轨迹不良等术后并发症,极大的减少了膝关节假体的寿命,增加了病人的负担。此前的研究样本多为白种人群,缺少对中国人胫骨的研究,且此前的研究多基于健康人群,缺少对OA人群的研究。本研究样本基于华南人群,将OA患者与健康志愿者进行比较。此外,此前的研究多基于CT断层测量,容易受CT层厚的影响,并且一些解剖标志在断层CT上也不易于辨认。本研究基于三维模型,解剖标志易于辨认,精确度高于断层CT。目的基于临床经验,提出新的胫骨旋转对位参考轴线一—外棘线,该线的定义为胫骨结节内1/3点和外侧髁间棘顶点的连线,并将外棘线与现广泛运用的轴线相比较,验证新参考轴线的可靠性。方法收集2018年1月-2020年6月因膝关节OA于我院关节科住院并计划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手术的患者及健康志愿者共160名。采集他们的下肢全长CT影像,通过三维CT数据重建胫骨三维模型,模拟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手术操作,去除胫骨平台周围增生骨赘。根据胫骨的机械轴建立坐标系,并在此坐标系的基础上测量Akagi线、1/3线、外棘线(LE线)、外棘内线(MLE线)与坐标系Z轴的夹角。同样在此坐标系的基础上,测量胫骨平台后倾角,再于冠状位视图,测量胫骨平台的内倾角。采用t检验比较上述测量参数正常组与膝关节OA患者之间及不同性别间的差异,采用皮尔逊相关系数分析胫骨旋转对位参考轴线和胫骨内倾角的关系。当P<0.05时,认为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健康组和OA组中Akagi线与Z轴夹角的平均值分别为87.57°±3.48°和87.61°±3.47°。健康组和OA组中LE线与Z轴夹角平均值分别为87.15°±4.13°和86.78°±3.95°。健康组与OA组中Akagi线与LE线比较之间未发现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胫骨内倾角与Akagi线、1/3线之间呈弱相关。胫骨内倾角与LE线之间呈强相关。结论研究显示,LE线有良好的组间/组内观察的可靠性和可重现性。新颖且易于辨认的LE线与Akgai线有很强的相似性,可用作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术中胫骨假体旋转对位的参考轴线。
其他文献
过敏性紫癜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系统性血管炎,部分患儿可以累及肾脏,成为紫癜性肾炎(HSPN)。国际儿童肾脏病研究组分级(ISKDC)是国内和国际上常用的评估HSPN肾脏病理组织学的方法,尽管能简单快速的评价分级,指导治疗,但在指导预后方面存在局限性。牛津分型在指导原发性IgA肾病治疗和判断预后方面凸显其优越性。鉴于HSPN和IgA肾病在临床和病理生理等的相似性,已有研究将牛津分型运用于HSPN中,但
如何在相对较低浓度下诱导有机荧光分子形成激基缔合物(excimer)仍然是一个挑战,以及如何在动态的、复杂的生物环境中诱导excimer的形成也是设计excimer荧光分子生物探针或传感器的一个挑战。本论文首次报道了酶促自组装(EISA)诱导低浓度的香豆素染料(Cou)形成excimer及其在生物成像中的应用。单独的Cou在磷酸盐缓冲液(PBS)中的吸收波长λabs=409 nm,发射波长λem=
背景:Spearman秩相关系数ρs是一种非参数的相关系数,主要用于非双正态数据的相关分析。由于实践应用中,非正态数据十分普遍,因此ρs得到非常广泛的应用。但目前关于ρs的研究相对缺乏,尤其是关于其样本量估计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系统梳理已有的ρs的检验方法,对于缺少检验方法的场景提出相应检验方法,并基于所提方法给出ρs在单个秩相关系数和相关样本下两个秩相关系数比较的样本量估计公式。除此之外,针
目的和意义通过收集中国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静息心率次数并随访研究对象的认知功能状态及生存结局,分析中国高龄老人静息心率与发生认知功能受损和全因死亡的关联性,探讨静息心率次数对中国高龄老年人群认知状况及生存时间的影响。研究方法本研究使用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共七次调查数据,调查年份分别为1998、2000、2002、2005、2008、2011和2014年,本人所在课题组参与完成
[目的]本研究旨在筛选出国内人群的结直肠进展期肿瘤风险因素,并构建一个基于国内人群的进展期肿瘤列线图预测模型,评估其预测能力。探究穆勒矩阵偏振光学成像及其定量检测技术在辅助诊断结直肠肿瘤的作用和应用价值。[方法]系统收集2019年7月~2020年10月在我院行肠镜检查的219例结直肠进展期肿瘤患者及209例非进展期肿瘤患者。使用单因素相关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结直肠进展期肿瘤预测
HCC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上升趋势,是我国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二大原因。外科手术和肝脏移植是HCC的主要治疗策略,但术后高复发率和转移率造成的预后不良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组织学分化及Ki-67表达水平是反映HCC侵袭性及预后的重要因素。在临床实践中,HCC的组织学分化及Ki-67表达水平需要通过手术切除或术前穿刺活检获得。对于患者而言,当确定为某种病理类型的HCC
研究背景口腔扁平苔藓(oral lichen planus,OLP)是发生于口腔黏膜的最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之一,迁延不愈且反复糜烂的OLP存在0.1%-4%的癌变概率,被WHO列为癌前状态。在OLP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细胞间黏附因子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等因子表达明显上调,且抑制血管生成可有效促进OLP愈合,异常的血管生成在OLP发病机制中起到重要作用。本课题组已证明OLP基质中存在大量特征性表达
1.研究背景:风湿性心脏病在多数发展中国家是极为常见的,其最常累及二尖瓣,导致瓣膜组织发生纤维化而形成造成狭窄或关闭不全等病变。由于二尖瓣及其周围结构和血流动力学的复杂性,二尖瓣置换术仍是主流的临床治疗手段。然而一部分患者在术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发生主动脉瓣或三尖瓣等相邻瓣膜病变的进展,严重者甚至需要因此接受二次手术治疗。2.研究目的:本研究是一个单中心的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通过统计分析探究风心
背景和目的呼吸道病毒感染是造成呼吸道黏膜上皮损伤和修复异常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可引起上皮受损,影响上皮修复,进而导致急慢性呼吸道炎症性疾病发生和发展。病毒易感性的增加和黏液纤毛清除功能的受损往往与慢性气道炎症疾病相关,并加重现有炎性疾病的症状。然而,病毒易感性、上呼吸道病毒清除不当和黏膜纤毛功能受损之间的联系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深入了解长期异常的抗病毒反应在损伤鼻黏膜上皮黏膜、推动慢性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