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诗中涉及的儿童形象的诗作数量较前代明显增多,且出现多种类型,具有代表性的有寺观童子、乡村田园的孩童,艺童与仆童等等。在艺术上,对儿童的外貌、心理、语言等都有细致的描写,注意突出儿童的好奇心态、对成人的依恋、模仿性、破坏性和游戏天性等特征。艺术手法呈现多样化趋势,运用鲜活的情态细节刻画形象,营造清新的意境和灵动的画面突出形象,用简洁传神的语言塑造形象。这些都为后世诗歌中儿童形象的发展与成熟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唐诗中的儿童形象也体现了唐代的社会风尚。唐人们特别重视对儿童的文化教育,在具体的生活中也注意对儿童道德品质的培养。唐诗对儿童的描写主调是温情的,很多诗人在诗歌中抒发了对子女的怜爱之情。出于对现实社会的关注,诗人对于儿童于怜爱之外,表达更多的是一种对社会的责任。诗人们把儿童天真美好的品性视作一种象征,在诗中赞美称颂,寄托他们的审美理想。这样的儿童形象就不止是纯真自然的个体形象,更具有了社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