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十一”黄金周北京故宫博物院、八达岭景区游客接待量大大超过额定的游客容量,其他各地风景区以及客运交通均出现人满为患、井喷式的现象。国人对于旅游活动的日益热衷、政府对于旅游业的大力发展以及旅游模式的不断趋于自主化,都对风景区旅游接待建筑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国内关于此类型建筑的相关设计理论较为欠缺,没有统一且系统的设计指导规范。因此,游客接待建筑的设计研究成为急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首先对国内游客接待建筑的设计研究现状进行阐述和比较,选取其中最为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游客中心作为重点研究对象,从游客中心设计与风景区规划的关系、等级和规模、布局形式以及风格特色几个方面归纳目前国内的设计研究现状,对比国外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案例讨论我国游客中心的设计趋势。从中发现问题,提出我国游客中心设计面临的挑战与压力以及现状中存在的缺陷。主要的现实缺陷包括:游客中心规模不合理,人为因素对景观环境的影响较大;旅游季节性产生的淡旺季使得游客中心空间淡季闲置旺季拥挤的现象;功能配置片面追求利益等。针对这些现象,本文提出相应的应变策略:依据场地采取合理的布局形式,积极利用外部环境,巧妙运用临时设施,实现“内”与“外”的共生;根据旅游模式的发展趋势,适当转换功能空间形式;加入“多义空间”的理论,灵活功能空间的使用,使流线更加合理高效;积极利用风景区内既有建筑,实现“新”与“旧”的共生,而不是盲目拆除等。试图通过这些设计策略,改善游客中心对于风景区景观环境及生态环境的影响,也为游客提供更完善的服务。本文最后选取三个案例进行系统的讨论和分析,其中神农架游客集散中心为建成案例,恩施大峡谷游客接待中心和武当山西神道山门区规划设计为在建方案,在对三个案例分别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比较研究,对本文的论点在设计实践层面有一定的说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