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孔髓芯减压术联合经皮髓腔内药物灌注治疗早中期非创伤性成人股骨头坏死的近期疗效观察

来源 :成都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tt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⑴通过观察多孔髓芯减压术联合经皮髓内药物灌注治疗早中期非创伤性成人股骨头坏死(NONFH non—traumatic 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的临床疗效,以进一步为股骨头坏死的保髋治疗提供有力临床依据。⑵探讨多孔髓芯减压术联合经皮髓内药物灌注治疗早中期NONFH的机理及可行性,评价其临床疗效及在青中年保髋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本研究资料均采用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省中医医院)骨科收治的已确诊为非创伤性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患者,分期在Ficat I期至Ficat II期范围,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分别给予两种不同的治疗方式治疗。治疗组(A组):先期需住院治疗,住院期间行多孔髓芯减压术治疗,术后一周开始行经皮髓内药物灌注治疗,每周一次,四周为一个疗程,一疗程结束后休息一个月,共治疗两个疗程。对照组(B组):给予行经皮髓内药物灌注治疗,每周一次,四周为一个疗程,一疗程结束后休息一个月,共治疗两个疗程。观察指标: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完成后的第1、3、6月的行患髋Harris评分及VAS评分;对治疗前及治疗完成后的第6月摄X片,由不参加本研究的副高及以上骨科医生依据Ficat分期标准进行评分;治疗前后检查血常规、肝肾功,不良反应,感染等。 将两组治疗前后的Harris评分、VAS评分、Ficat分期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  结果:术后1、3、6个月,有48例(48髋)患者获的全面随访,两组数据从年龄、性别、病因等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提示两组具有可比性。两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髋关节Harris评分及VAS评分,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组内治疗前与治疗完成后的第1个月Harris评分、VAS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完成后的第1、3、6月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观察时间范围内,评分效果逐渐改善,说明两组均能缓解髋关节疼痛,改善髋部功能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组间比较A组多孔髓芯减压联合经皮髓内药物灌注组优于B组药物灌注组。  结论:多孔髓芯减压联合经皮髓内药物灌注的治疗方法优于单纯经皮髓内药物灌注,能够有效改善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与目的 血栓栓塞性疾病是一类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大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表明,血栓形成是在血管内皮细胞、血小板、凝血、抗凝、纤溶系统以及血液流变学等多种因素改变的综合作用下发生的;内皮细胞受损后抗血栓形成作用减弱、消失,以及凝血过程的充分表达,启动了病理血栓的形成,血液呈血栓前状态,因此保护内皮细胞,充分发挥内皮细胞抗血栓形成作用,逆转血栓前状态,防治血栓形成和血栓栓塞性疾病发
目的:本课题通过观察调神通淋汤对ⅢB型前列腺炎患者的最大尿流率、平均尿流率及前列腺液中尿酸(UA)、PH值的影响,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慢性前列腺炎症状积分指数(NIH-CPSI)
研究目的 (1) 采用LAMP方法和PCR方法检测HBV-DNA,并对LAMP方法的反应条件进行优化。比较两种方法检测病毒的灵敏性及特异性。(2)在2.2.15细胞平台上评价中药益气活血方的抗HBV作用,并以LAMP方法检测其HBV-DNA以初步观察益气活血方对HBV-DNA的抑制作用。 实验方法 (1) 采集医院确诊的乙肝患者的血清,提取血清中的HBV-DNA,以此为模板,采用
血管生成是指从组织中既存的成熟血管形成新的毛细血管网络的过程。二十世纪七十年代,Folkman等通过一系列实验证实了“实体瘤的生长必需要有血管供应”,并提出了实体瘤生长时相(无血管期和血管期)的概念和“血管生成开关机制”学说。大量实验证明,多种肿瘤的生成、转移、复发和预后均与肿瘤血管生成密切相关,因此,以肿瘤血管生成为靶点,开发血管生成抑制剂在抗肿瘤研究中是一个新的十分活跃的研究领域。目前大约发现
目的:  本研究主要用于实验及观察益心通痹汤对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QT离散度的影响,进而了解益心通痹汤在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治疗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