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确定血液透析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并探讨血液透析患者自我管理水平的影响因素;(2)确定血液透析患者的健康状况并探讨血液透析患者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3)分析血液透析患者自我管理行为与其健康状况的相关性;(4)探讨提高自我管理水平对其健康状况的影响;(5)初步探索提高自我管理水平的干预模式。【方法】本研究应用描述性、相关性的研究设计和类试验研究设计,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调查了于2006年7月至2006年12月之间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血液透析中心和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血液净化室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103例。在调查研究中应用了调查问卷(包括一般状况调查表、自我管理行为评定量表和36项健康调查简表)收集资料。由研究者本人以面对面交流的形式,采用统一的解释语言,指导患者填写问卷。同时收集当月的实验室指标,包括透析间期体重增加值、血钾、血钙、血磷及钙磷乘积。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基线评估,描述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健康状况及它们的影响因素以及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与健康状况之间的相关性。在类试验研究中,根据透析患者一周内不同的透析日期采用整群抽样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干预组患者实施常规干预及以“自我效能训练”为主的自我管理行为干预。对照组患者仅由血透中心给予常规干预,不给予以“自我效能训练”为主的自我管理行为干预。干预时间为12周,在干预12周结束后再次应用问卷收集资料,并收集当月的实验室指标值。通过应用配对t检验分别比较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前后的自我管理水平及健康状况,来评价提高自我管理水平对其健康状况的影响。全部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处理。【结果】(1)血液透析患者自我管理总水平呈中等水平;各因子水平高低不等,其中服药依从行为和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两个因子处于较高水平,而液体摄入依从行为和培养兴趣爱好两个因子处于低水平。(2)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文化程度、经济负担、透析史是患者自我管理总水平的独立影响因素。(3)直接或间接反映血液透析患者健康状况的实验室指标值显示:24.3%的患者的血钾水平高于理想控制值的高限(5.5 mmol/L);73.8%的患者的血钙水平低于理想控制值的低限(2.25 mmol/L);73.8%的患者的血磷水平高于理想控制值的高限(1.80 mmol/L);58.3%的患者的钙磷乘积高于理想控制水平(55mg~2/dl~2);50.8%的患者的透析间期体重增加百分比大于较理想控制水平(5%)。(4)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健康相关的生存质量较低,总体健康是各维度中最低者。(5)患者一般资料中性别、合并或并发其他疾病情况及尿量是患者生理健康的独立影响因素;有无子女与合并或并发其他疾病情况是患者心理健康的独立影响因素。(6)血液透析患者自我管理总水平与血钾水平、血磷水平及钙磷乘积呈负相关(OR分别是-0.217、-0.204、-0.286,P值均<0.05)。F1(钠与蛋白摄入依从行为)、F2(液体摄入依从行为)与透析间期体重增加百分比呈负相关(OR分别是-0.214和-0.273,P值均<0.05)。F3(离子摄入依从行为)与其血钾、血磷及钙磷乘积呈负相关(OR值分别为-0.251、-0.216、-0.341,P值均<0.05)。F3(离子摄入依从行为)与血钙水平呈负相关(OR=-0.262,P<0.01);F10(服药依从行为)与血钙水平呈正相关(OR=0.252,P<0.05)。(7)干预组患者的自我管理总水平及钠与蛋白摄入依从行为、液体摄入依从行为、离子摄入依从行为、内瘘自我保护行为、维持自身健康五个因子水平在干预前后的改变有统计学意义,并且干预后的高于干预前的水平(P值均<0.05)。其血清钾、血清磷和透析间期体重增加百分比(IWG%)三个指标值均下降,并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血清钙水平于干预后升高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患者干预后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领域得分均比干预前得分增高,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生理机能、精力、社会功能三个维度得分的提高也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8)对照组患者自我管理总水平和各因子水平在干预前后改变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对照组干预前后实验室指标值的改变没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其干预前后两个领域得分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干预前后在生理机能、总体健康两个维度的得分降低,并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血液透析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在多个方面与其实验室指标值及生理健康和/或心理健康有相关性,是影响患者健康状况的重要因素;提高血液透析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能维持或改善患者健康状况,提高其生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