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研究了“高中历史课程过程目标”的以下几个问题。这几个问题的成功研究形成了本文的五个部分和一个余论。前三个部分主要是理论方面的研究,后两个部分主要是实践方面的研究,也是在前面理论研究基础上的实践与运用。首先在第一部分对“历史课程过程目标”进行了概念的界定,也讨论了与其相关的其他方面,其目的是为了解决论文开题以来的疑惑之一“过程目标是什么”。本文认为,过程目标最基本的定义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历史课程的过程目标是学生以历史为学习对象的学习过程,或者说是过程目标在历史学科中的具体化。在第一部分论述的基础上,第二部分从理论和课程改革两方面对“过程成为课程目标”进行梳理,整理出“过程成为课程目标”的历史由来。“历史课程过程目标”的诞生有一个大的背景,那就是中国当前的课程改革。研究历史,我们要追寻历史事物的来龙去脉,研究“历史课程过程目标”亦然。本部分的任务就是追寻“历史课程过程目标”的来龙去脉。从理论角度分析,过程成为课程目标主要是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从行为目标发展到生成性目标或表现性目标的结果。从课改角度分析,过程成为课程目标,成为历史学科的课程目标,是课程改革的大势所趋。第三部分是理论研究的重点所在。本部分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对“过程表述”的解读,把“作为课程目标的过程目标”的“过程表述”细化成“作为教学目标的过程目标”。如此,“过程目标”才具有可操作性,可以被实施于课堂教学。这也是为第四部分、第五部分的过程目标的设计、实施做理论上的准备。把“过程表述”细化为“作为教学目标的过程目标”,其具体的有:感知历史的过程、积累历史知识的过程、“理解”历史的过程。然后依次分析与这“三个过程”相关的诸问题,其目的是为了使它们在历史课堂中具有可操作性,不让“历史课程过程目标”只停留在《历史课标》“过程表述”的高度概括。第四部分、第五部分是“历史课程过程目标”的实践或课堂教学研究。通过课例分析,把具有可操作性的“历史课程过程目标”付诸于课堂实践。这两部分也是笔者在自己的课堂中尝试实践“历史课程过程目标”的总结,希翼对同仁有所帮助。第四部分中,我们认为过程目标主要有两个设计主体:历史课程决策者和历史教师。该部分论述的重点是历史教师设计的过程目标,并用课例分析历史教师是如何设计第三部分中所论述的“三个过程”的。设计的过程目标是实施的最佳境界,实施则是设计的过程目标的现实生成。在过程目标的实施中,我们认为预设要比生成重要的多。在自己课堂实践的基础上,我们总结了四条实施过程目标的策略,希望它们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也望方家为过程目标的实施多献良策。高考,对于“历史课程过程目标”,对于课程改革,是一个不可能也不应该回避的话题。因此有了本文的余论。余论中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在高考试卷中考查或体现过程目标,其目的是为了促进过程目标有效的实施。高考不仅应该为高校选拔人才服务,也应该为课程改革服务,为过程目标的实施服务。我们的目的是要高考成为课程改革的“仆人”,而不是“指挥棒”。如何在高考试卷中有效的考查或体现过程目标,这一研究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高考改革的步伐应跟上课程改革的步伐,甚至应走在课程改革的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