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目前处于经济建设快速发展时期,快速城镇化是中国发展的目标和任务。伴随经济发展大踏步的前进,中国的生产力不断提升,百姓的生活质量日益得到改善。基础设施的强化为人们日常生活、出行提供了便利的生活条件;多样化的商业综合体满足了人们日益增加的购买需求;交通出行方式的多维度化,为人们出行、旅游等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等等。这些物质文明的进化和加强表明了我国经济实力的壮大和人均生活水平的提高。然而,在物质文明进步的同时,精神文明是否也跟上了步伐呢?目前,为了适应快速城镇化的需求,一些城镇为了实现经济的腾飞,不惜以粗放的改造和发展实践模式来对待具有历史价值的旧城城区、历史街区、文物建筑等,以简单的拆除等更替方式来实现城镇表象化的繁荣。这样的发展方式使得许多快餐式的建筑、商贸街区频频出现,建筑质量不能保证,人群对于商贸街区的光顾也日渐稀疏,这正是因为没有基于地域环境条件和本土民众的集体记忆视角出发,去考虑城市文脉根基和发展脉络,盲目破坏城市的原始肌理,脱离了历史发展的轨迹。本文基于目前这种矛盾和问题,对都市历史街区进行研究。本文的创新点在于,基于集体记忆的视角,以挖掘历史街区文化活力为切入点,探究有利于历史文化保护和满足城市发展需求的营建模式。文章从当下文化趋同的趋势入手,分析文化同化带给各国(地区)乃至每座城市的冲击。在通过对目前城镇化快速发展模式下,都市历史街区文化迷失的现象解读,和对国内外历史街区文化活力营造历程的总结,寻求适于我国历史街区改造和营建的突破点。以日本古川町历史街区、台湾九份老街历史街区、天津古文化街三个典型案例,从记忆归纳、记忆线索、记忆实践三个方面来整合历史街区文化活力营建的方法途径。都市历史街区的保护和改造工作需要政府、开放商、社会团体、民众等多方面的参与和支持,民众的意见和建议是最基层的声音,在所有保护改造工作筹备、规划、实施等阶段都应该融入民众的建议和意见,让这项工作成为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和义务。这样才能建设出具有独特城市性格,独特文化气息和活力的历史街区,甚至是城市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