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某些大豆生产区,由大豆疫霉菌引起的大豆根茎腐烂病是一种普遍流行的、极具破坏性的病害,病原真菌以卵孢子在土壤中越冬,在条件适宜时导致下一年大豆发生根茎腐烂。卵孢子通常休眠一段时间后才萌发,这阻碍了大豆疫霉菌有性生殖后代毒性的遗传和变异研究。本文测定了不同培养基、水量、农作物根渗出液、温度、光照对大豆疫霉菌卵孢子萌发影响,比较了大豆疫霉菌株间卵孢子萌发的差异,筛选出萌发率较高的菌株和适于卵孢子萌发的条什组合;通过继代单卵孢株分离培养和毒性鉴定,建立了大豆疫霉菌单卵孢株毒性纯系,并分析了单卵孢株毒性纯系后代群体ISSR分子指纹,结果如下: 1.不同培养基上卵孢子的萌发率存在很大差异,CA和S+L培养基上的卵孢子均不萌发。当平皿中存在3mL水时,卵孢子萌发率最高,为80.9%。大豆感病品种sloan的根渗出液能明显促进卵孢子的萌发,而用大豆抗病品种绥农11和小麦品种龙麦29的根渗出液处理后的卵孢子萌发率与清水对照无差异:与清水对照相比,玉米品种本育9的根渗出液对卵孢子萌发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不同大豆疫霉菌株萌发率存在显著差异,以Ps-597-3萌发率最高,达到80.0%。26℃对卵孢子萌发最合适,萌发率高达83.5%。持续黑暗、12h光照12h黑暗交替以及连续光照3种光照处理间无明显差异,说明光照对大豆疫霉菌卵孢子萌发没有影响。 2.将大豆疫霉菌供试菌株Ps-H2(生理小种1号)每代挑取30个单卵孢株,进行生理小种鉴定,随机挑选1株1号生理小种的单卵孢株继续进行单卵孢株分离和毒性鉴定,连续两代试验结果表明大豆疫霉菌原始菌株并朱出现毒性分化,表明原始菌株即为1号生理小种的毒性纯系。 3.用7个ISSR引物对18个1号生理小种的单卵孢株毒性纯系进行DNA指纹分析,聚类分析结果表明,ISSR在引物选用恰当的情况下,能够将参试的大豆疫霉菌1号生理小种的大多数菌株分为一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