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德修养是个体在道德品质和道德人格方面自我锻炼和自我陶冶的过程。在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道德修养受到了历代哲学家们的普遍重视。王阳明作为明朝中后期著名的心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创立了一套以“致良知”为核心的独特的道德修养思想体系。
王阳明以身心关系的论述为其理论的逻辑切入点。“身之主宰便是心”,“欲修其身必先正其心”,要“修身”必须要先从“心”开始。同时,阳明又用“良知”来解释“心”,将丰富的哲学思想囿于伦理的范围之内。在阳明的思想体系中,“心”的内涵极其丰富:“心即理”“心外无物”,阳明之“心”融合“理”,并且与“物”紧密联系。“良知”作为“心之本体”,其内涵是与“心”观念相对应的:“良知即天理”;“良知”不离“见闻”;“良知”对于“意”有监督、指导、统率和评判的作用。良知具有先验性、直觉性、至善性、普遍性和生生不息的特点。“心”与“良知”的内涵和特点为阳明整个道德修养过程提供了一定的依据。“良知”(心)是王阳明道德修养的起点和依据。
阳明以“良知”为道德修养的逻辑起点和依据,那么“致良知”就是道德修养的具体途径。阳明将“致”解释为“至”、“极”、“尽”、“依…而行”。“致良知”即是至极,推广良知,依良知而行。“良知”的内涵和特点决定了“致良知”的具体方法,即“诚意”和“格物”相结合的方法。“诚意”从道德行为的动机开始就保证其纯洁性和至善性。然而如果将工夫只停留在意识层面不免会著空,“诚意”必须要与“格物”相结合,才能将“良知”真正地付诸于实践,才是“致良知”。如果说,在“致良知”中“良知”属“知”;“致”属于“行”;“致良知”的精神实质就是“知行合一”。纵观王阳明道德修养思想的全部内容,“存天理,去人欲”始终贯穿于个体道德修养的整个过程,因构成了王阳明道德修养思想的主旨。
王阳明的道德修养思想在历史上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和影响,一方面表现为对于心学,理学,禅宗思想借鉴、发展和创新;另一方面表现为阳明思想形成之后对于中国近现代思想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