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干红葡萄酒中的矿质元素参与葡萄酒的理化变化,影响葡萄酒的稳定性及感官特性,并可作为确定葡萄酒产地归属的指纹物质。因此,研究分析干红葡萄酒酿造过程中矿质元素含量的变化,指纹信息在产地归属识别中的应用对于了解葡萄酒的特点,提高与稳定葡萄酒质量,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矿质元素ICP-OES分析方法的建立,跟踪测定不同产地同一品种干红葡萄酒酿造工艺过程中,从原料葡萄到贮藏原酒中Al、Ca、Cu、Fe、K、Mg、Mn、Na、Sr、Zn共10种矿质元素的含量,发现各元素含量发生了较显著的变化,揭示了最有可能发生污染的酿造工艺为除梗破碎工序,并将其确定为HACCP关键点:同时,建立了以Fe作为标识元素的上限质量控制图。
本研究对不同产地不同品种20个原酒样品进行了聚类分析,当聚类临界值取5时,从葡萄产地上可将山东烟台、河北黎昌和宁夏银川地区的葡萄显著区分。对20个样品进行主成分分析,找出了三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81.808%,以Mg、Mn、Sr和Zn这四种元素建立了进行产地识别的bayes判别方程,并由样品归属地判别得分知判别方程对样品原料产地的识别率为100%。利用Access软件建立了干葡萄酒中矿质元素指纹信息数据库,记录了具有不同品种、产地、年份、工艺阶段等要素的葡萄酒中矿质元素的信息。通过调用数据库中20个红葡萄原酒样品的6种微量元素含量数据,并与相关国家标准或OIV标准比较,确定了临界值上下限区间,提出了红葡萄酒微量元素企业内控标准推荐值(A1=4mg/ml,Fe=8mg/ml,2n=3mg/ml,Cu=0.8mg/ml,Mn=3mg/ml),并建立了原料重金属元素污染风险规避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