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翠冠’梨属于砂梨系统(Pyrus pyrifolia Nakai),因为适应性强,综合性状优良,近年来在浙江各地得到了迅速的推广。大棚梨由于具有调节果实成熟期,增加效益,预防自然灾害等优势在沿海地区范围内发展迅速。但是研究表明大棚栽培普遍存在果实品质下降的现象。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连续两年以大棚‘翠冠’梨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大棚栽培对其果实品质及相关生理的影响,并在大棚内地面铺设银色反光膜研究其对大棚‘翠冠’糖代谢和品质的影响,旨在为实现该品种在大棚栽培条件下的优质生产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结果如下:‘翠冠’梨果实生长曲线呈“S”型,大棚果实发育后期横、纵径和重量低于露地,但未达到显著水平。使用色差计对果实色泽的表观测定发现,大棚栽培后果实饱和度(C)提高,亮度(L*)下降。与对照相比,大棚‘翠冠’梨果实表面的果点数目显著下降,果点直径和密度均低于对照。大棚栽培不影响果实成熟期的硬度。采收时,大棚‘翠冠’梨可溶性固形物含量(TSS)明显低于露地,而苹果酸、柠檬酸及总酸含量均显著高于露地。大棚栽培降低了‘翠冠’梨果实中果糖、山梨糖醇、葡萄糖和蔗糖等可溶性糖,尤其是蔗糖的含量。蔗糖积累主要发生在在果实发育后期,大棚梨蔗糖的积累显著低于露地。分析表明,蔗糖磷酸合成酶(SPS)与蔗糖积累的相关性最高(大棚栽培r=0.908**,对照r=0.858*),在果实生长发育后期随着蔗糖含量的持续上升SPS活性显著增加。其次为中性转化酶(NI),与蔗糖的相关性为-0.739*(大棚)和-0.467(露地)。而蔗糖合成酶(SS)、酸性转化酶(AI)与果实中蔗糖积累的相关性较低。因此,大棚梨果实蔗糖含量的下降可能是SPS活性降低和NI活性提高所导致的。大棚内地面铺设银色反光膜可以改善树冠内部特别是树冠下部光照条件,提高叶片光合强度。铺膜后大棚‘翠冠’梨果实TSS显著提高,单果重和硬度略高于对照,但差异不显著。铺膜处理还改变了果实中各种糖组份的比例,四种可溶性糖含量均高于对照,尤其是蔗糖含量的差异性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水平。在所检测的与蔗糖代谢相关的五种酶中,铺膜后蔗糖磷酸酶(SPS)活性高于对照,而转化酶(NI)活性低于对照。铺膜后光质的改变可能诱导了光敏色素对蔗糖代谢酶的调控,促进与蔗糖代谢相关酶SPS和NI活性发生变化。综上所述,大棚栽培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翠冠’果实外观,但是降低了可溶性糖含量尤其是蔗糖的含量,提高了有机酸含量,降低了果实的内在品质。通过在大棚内地面铺设反光膜,可以改善树冠光照条件,增加果实中可溶性糖的含量,从而提高了大棚‘翠冠’梨的内在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