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洞庭湖区水厂出水含锰量普遍超标的现状,本课题以地处洞庭湖区腹地的汉寿县地下水为水源,通过模型试验,深入探讨了生物除锰滤柱培养成熟的时间及影响因素;考察了单级除铁除锰工艺和两级除铁除锰工艺的处理效果;探讨了空床接触时间、溶解氧、碱度、pH、Fe2+及滤池关闭等因素对生物除锰的影响,同时还研究了锰的去除与氧化还原电位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单级除铁除锰工艺难以同时去除洞庭湖区高含铁量(16~20mg/L)地下水中的铁锰,且初滤水水质差;采用两级除铁除锰工艺可以将生物除锰滤柱的成熟时间缩短至50~60天;当一级除铁滤柱采用1.25~2.0mm石英砂滤料,滤层厚1000mm,滤速8~10m/h,二级除锰滤柱采用0.7~0.9mm石英砂滤料,滤层厚1000mm,滤速12~16m/h时,可以有效去除洞庭湖区地下水中的铁锰,且初滤水水质好;生物除锰滤柱进水溶解氧含量达到1.0mg/L以上时,溶解氧含量不影响锰的去除;pH为5.0~8.5时,生物作用可以除锰,pH小于5.0时,生物除锰受到抑制,锰的去除效果下降,甚至出现“漏锰”现象;进水碱度升高时,滤柱除锰速率有所升高;在pH值呈中性条件下,处理水中的锰去除以后,水体的氧化还原电位上升至490~510mV;滤池长时间关闭对生物除锰性能的影响较小,生物除锰滤池重新启动后能在较短时间内得到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