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探讨血清雌二醇、孕酮、β-hCG和孕囊、胚芽与早期先兆流产安胎结局的相关性,分析影响早期先兆流产安胎结局的相关因素,并尽早进行干预。加强对早期妊娠高危患者的监测与治疗,及时甄别有活力胚胎,为临床把握安胎时机提供参考,提高妊娠继续率。同时本研究初步探讨妊娠6-10周孕囊平均直径、胚芽长度及孕囊平均直径与胚芽长度的差值对早期先兆流产患者妊娠结局的预测价值,避免盲目安胎。[研究方法]通过回顾性收集整理2013年3月至2015年2月因早期先兆流产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安胎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纳入、排除标准确定研究对象207例,根据安胎结局分为安胎成功组135例,安胎失败组72例。将所纳入的有效数据录入Excel,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207例早期先兆流产患者,在30岁前随着年龄增长安胎失败率无升高;30岁之后安胎失败率逐渐上升,>35岁患者安胎失败率大幅升高;2.207例早期先兆流产患者,既往孕产次数、既往不良孕产次数的多寡对安胎结局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3.207例早期先兆流产患者中,安胎成功组患者血清雌二醇(E2)值在孕5-10周显著高于安胎失败组;安胎成功组孕4~10周血清孕酮(P)水平均值均高于安胎失败组,其中孕6-9周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安胎失败组孕4-10周血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水平均值均明显低于安胎成功组,但随着孕龄的增加亦呈增长趋势(孕10周除外),两组数值波动范围较大,重叠范围亦较大。4.207例早期先兆流产患者中,安胎成功组与安胎失败组孕囊平均直径均呈增长趋势,但孕4-10周安胎失败组孕囊平均直径均小于安胎成功组(P<0.05),且胚芽长度的增长与孕龄不成正相关;孕9-10周安胎失败组的孕囊平均直径与胚芽长度的差值开始大于安胎成功组,且随着孕龄增加差值逐渐增大;腹式B超检查安胎失败组出现胚芽者仅16人,出现胎心者仅7人。5.207例早期先兆流产患者中,安胎失败组中肾虚证出现频率最高,聚为第一类;安胎失败组与安胎成功组中医证型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早期先兆流产安胎患者<30岁时随着年龄增长不会增加妊娠丢失率;>30岁者随着年龄增长妊娠丢失率升高而妊娠继续率下降,>35岁者妊娠丢失率显著升高。2.早期先兆流产安胎患者既往孕次、产次及既往不良孕产次数的多寡对安胎结局的影响不明显。3.血清雌二醇、孕酮是预测妊娠结局的重要因素,单次检测血清雌二醇、孕酮即对妊娠结局有一定预测价值,血清β-hCG因为波动范围较大不能准确评定胚胎,需要动态监测,并结合影像学检查最终确定妊娠结局;血清雌二醇、孕酮、β-hCG联合检测对预测安胎结局更有临床价值。4.B超检查孕囊随着孕龄增加逐渐增大不能有效评估妊娠结局;孕囊平均直径与胚芽长度的差值增大,妊娠结局不良的可能性愈大;孕8周左右检测到胎心的高危患者仍需密切随访。5.安胎失败患者中证型分布以肾虚证为主,不同中医证型对安胎结局无明显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