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土盐产生的生态环境切入,对于清以来山西中北部的土盐产业展开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土盐出现的原因,清代土盐的生产和运销,土盐在近代的衰落直至最后走向基本绝迹的历史状况。僵化的食盐专卖制度,加上传统时期山西十分不便的交通,导致运往山西中北部地区的池盐价格十分高昂,贫民无力买食,很多地区食盐短缺。与此同时,山西中北部的自然生态环境特点之一,就是大面积盐碱化土地的存在,人们无法从事正常的农业生产。一方面是人们因为交通不便、不合理的制度等原因处于淡食境地,一方面是山西中北部地区土地大面积盐碱化,无法进行正常的农业生产。人们刮取盐碱土,熬制土盐,既利用了盐碱化土地又解决了食盐问题,一举两得,土盐产业开始在山西中北部地区广泛发展起来。正是这样的一个契合关系,使得土盐产业在山西中北部地区长期存在,虽然历代政府多有封禁,但均告失败。土盐产业兴盛以后,成为山西中北部地区传统时期的重要产业,不仅使得土盐生产成为人们的重要谋生手段,而且土盐生产与地方社会经济形成了紧密的联系,成为地方社会重要的支柱产业。民国年间以后,随着近代化事业的发展,国家盐业政策的改变,国民政府对土盐产业采取封禁措施,土盐产业面临被禁绝的局面。最后经过阎锡山政权与南京国民政府的交涉,使得山西的土盐产业在短时期内得以保留,但随着现代铁路交通的出现,长芦盐、蒙古盐大批涌入山西中北部土盐地区,土盐产业遭受严重打击。新中国建立以后,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开展,伴随着优质食盐的大量生产,交通的改善,土壤的改良,国家政策的压力和人们对食盐要求的提高等原因,导致土盐既没有了市场,又遭到国家的打击,原来许多土盐所依存的因素已经完全改变,土盐走向最后的衰败直至绝迹。土盐从兴盛到建国以后的基本绝迹,既有国家的政策因素,而最主要的是土盐自身在面对近代以来交通改善,大面积盐碱化土地的改良和地方社会总体产业部门的增多。最终自身陷入无市场、无原料、无政策的境地,衰败已成为一种必然。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分析了土盐产生的自然和社会历史因素。分别从土盐产生的自然环境及地理地形因素,长期以来形成的地区历史习惯及国家不合理的盐法制度等四个方面对土盐产生的原因展开分析。第二部分以清代为主,首先简单的叙述了土盐的生产状况,进而展示了土盐在山西的生产和食用范围。分析了土盐在山西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并就土盐与河东池盐的关系作了简单分析,以求能全面展示土盐在山西地方社会中的多方面作用。第三部分以清代乾隆年间隰州改食土盐事件为中心,通过个案研究,展示清代国家大的盐政方针在山西土盐地区的具体实施情况。第四部分从乾隆五十七年河东盐区“课归地丁改革”失败为始,对于清后期直至建国以后土盐的衰败历程做简单追述与分析,展示了土盐在近代社会的最后绝迹。探讨了土盐作为地方性事物在时代发展、环境变迁的大背景下,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衰败的。本文以学界很少涉及的山西土盐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土盐研究,展示人们在面对环境时的生存选择,及由此而兴盛的地方性产业。当自然和社会环境都历史性地出现变迁,地方性事物衰败时,人们是如何适应的,进而探讨人与环境之间是如何不断互动调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