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粒体靶向的纳米探针的设计及生物医学应用

来源 :孙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zhanghuaduzhang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线粒体作为细胞的能量工厂,同时在细胞分化、信息传递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在癌细胞中,线粒体的重编程使其通过糖酵解的方式进行能量供应,有利于癌细胞对外界刺激做出应激表达,适应恶劣的环境。因此,针对线粒体的纳米探针能够更好地发挥其生物医学方面作用。然而,目前的线粒体靶向的探针仍缺乏简单有效的设计。另一方面,配体的连接往往是实现线粒体靶向必不可少的步骤,这无疑增加了探针设计合成过程中的困难,而无配体情况下靶向线粒体的策略仍缺乏相关理解。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针对线粒体设计了行之有效的纳米探针,高效地破坏线粒体功能,并从改变癌细胞抗性的角度提高治疗效果,最终通过对靶向线粒体的机制的研究,实现了基于本征性质靶向线粒体的目的。主要内容分为三个部分:1.针对之前的纳米探针破坏线粒体功能手段单一的问题,我们基于线粒体在维持细胞氧化还原平衡中的地位,以及对钙离子浓度敏感的特点,设计了羟基磷灰石(Hap)负载的奥沙拉秦(Olsa)纳米药物递送系统,能够协同增强对肿瘤细胞杀伤效果。从Hap中释放出的Ca2+能够在细胞内引起Ca2+超载反应,导致线粒体膜电位降低以及膜通透性孔的改变,引发线粒体功能障碍。Olsa能够被分解生成5-氨基水杨酸,进而有效地降低细胞中活性氧水平,破坏氧化还原平衡。最终通过两种方式的结合,有效地诱导细胞凋亡。2.针对癌细胞中耐药性以及耐热性的治疗抗性问题,我们设计了基于金纳米锥(AuBPs)的线粒体靶向药物(TPP-DCA)递送纳米探针(AuBPs@TD)。其中线粒体靶向分子三苯基膦(TPP)作为导航系统,确保AuBPs@TD从内吞体逃逸出来,并进入线粒体中。二氯乙酸(DCA)能够抑制线粒体的糖酵解过程,从而减少细胞能量供应,降低热休克蛋白的表达,使得细胞对AuBPs的光热效果更为敏感。另一方面,细胞中过热的氛围抑制耐药性蛋白(P-gp)的表达,促使DCA能在细胞中得以保留。与此同时,DCA能够提高细胞内过氧化氢(H2O2)水平,结合AuBPs的类过氧化物酶特征,产生过量的活性氧,进一步增强对细胞的杀伤效果。该设计理念为提高细胞敏感度,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3.针对线粒体靶向基团的连接在材料的设计合成中所带来的麻烦,我们从改造材料本征性质的角度出发,在不使用配体的情况下实现线粒体靶向。铁掺杂的硫化铋基纳米材料(FeBS-PVP),由于在油胺中合成,表面带有氨基基团,因而在溶液中呈现正电荷状态。我们对该探针进行了细胞内示踪,确定了“亲脂性”和“表面正电荷”是实现线粒体靶向的关键因素:首先,亲脂性的表面活性剂确保了材料能够穿过细胞膜;表面丰富的氨基通过“质子海绵效应”使得材料能够从溶酶体中成功地逃逸出来,并分散于细胞质中;最后,由于线粒体膜具有负的膜电位特点,FeBS-PVP通过静电作用更多地进入线粒体中。此外,硫化铋由于窄的带隙,导致光生电子和空穴对寿命较短,发生快速复合,从而无法进行光催化过程。而铁的掺杂能够扩大硫化铋的带隙,获得长寿命的光生电子空穴对,从而具备通过光催化产生自由基的能力。结合硫化铋本身的光热效果,获得了集光热治疗、光动力治疗以及线粒体靶向多功能于一体化的纳米平台,提高了治疗效果,为基于破坏线粒体功能的纳米材料的设计开辟新的途径。
其他文献
世界范围内对于K、B、Li矿产资源均极为重视,我国对这些资源的需求更是日益旺盛,资源开采规模和供给保障程度严重制约着现代农业、先进工业和清洁产业的发展。目前,我国自有的K、B、Li原矿以卤水型为主,可利用资源集中分布在青藏高原的柴达木盆地,其卤水资源在区位开发条件、品位和储量潜力方面均具有极大优势,是我国K、B、Li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柱。无论盐湖的沉积,还是卤水中矿种资源的富集,柴达木盆地在我国乃至
非编码RNA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不会被翻译成蛋白质但是具有重要生物学功能的RNA分子。非编码RNA参与翻译、RNA剪接、DNA复制、细胞周期的基因调控等细胞内过程,并且与很多疾病相关,例如癌症、阿尔兹海默症等。然而,对于非编码RNA的研究还存在很多的未知。因此对于非编码RNA及其相关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在裂殖酵母蛋白质Mei2特异性结合
大脑是哺乳动物机体的控制中心,在动物的生理活动、机体反应、学习记忆和高级思维认知等方面起着关键的调控作用[1]。大脑皮层是哺乳动物大脑中特化的一个高度复杂又精密有序的结构。在发育过程中,由大脑中多种细胞共同协调,相互作用最终形成结构庞大的神经网络。与低等的啮齿类动物相比,人类大脑皮层出现了较为复杂的脑沟回,进而增加了整个皮层的表面积。在哺乳动物大脑发育和进化过程中,新皮层的扩展和折叠与人类智力发育
港口是供应链物流中的关键一环,供应链的稳定畅通依赖港口的正常运转。然而,近些年极端天气、新冠疫情大流行、地缘政治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为港口的经营管理带来越来越大的挑战,对港口的运营服务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港口服务效率通常采用港口本身的数据进行评判,如采用DEA模型,选取泊位、堆场面积、桥吊数量以及集装箱吞吐量等数据作为投入-产出数据进行评价,来衡量港口资源的配置效率。港口资源充分利用则意味着港
在电气化铁路中,列车通过安装在车顶的受电弓与弓网的接触线实现电能传输,驱动列车前行。我国普遍采用工频27.5 k V高电压单相交流供电制式,接触线上电流大小取决于线路的坡度和列车负载等工况,其值从几百安培至上千安培。接触线上的高电压和大电流在周围空间产生电场、磁场和电磁脉冲;列车在运行过程中,由于线路不平顺、过分相点、接触线结冰及沙尘污染等原因,导致受电弓与接触线瞬间分离并产生弓网电弧;列车静止时
学位
随着技术的发展进步及其对人类生活的渗透融合,技术的负效应也日益显现并引起人类的恐惧反应,形成了独特的技术恐惧。技术恐惧现象越来越普遍并产生了很多消极影响,但是当前研究对技术恐惧产生的根源和规律分析较少,技术恐惧的积极意义与价值尚未被充分认识和理解。本文通过对技术恐惧的溯源和演变分析,深入研究技术恐惧带给技术和人类的积极价值,不仅在理论上有助于完善技术恐惧价值理论体系,为技术治理体系构建提供理论依据
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的城市设计理念挑战了20世纪上半叶主流的技术理性主导的现代规划理论。本文基于亚氏设计思想的综合著作《城市设计新理论》,同时结合其他主要著作探讨其城市设计理论的发展脉络,在20世纪中后期建筑学和城市规划领域后现代转向的历史语境中分析亚氏空间文脉理论的开创性和独特性。尽管对设计能动性的强调过高,但亚历山大系统化地探索良好空间中存在的“客观性”,认为城市空间不仅仅是物质实体,还应该成
纳米孔传感检测作为一类新兴电分析技术,具有快速、准确、灵敏、高选择性等优点,近二十年得到了飞速发展。常用的纳米孔主要分为三种:生物纳米孔、固态纳米孔和杂化纳米孔。其中,固态纳米孔作为人工纳米孔道具有诸多优点,如,机械稳定性好、耐酸耐碱、良好的热稳定性、可自由调节的孔径以及可以通过对孔道内壁的修饰扩大其检测范围。玻璃纳米孔作为固态纳米孔的一种,除了具有上述优势之外,还因其具有长而微小的尖端、可在不损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