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通过对在位、异位子宫内膜芳香化酶P450的检测,探讨其在子宫腺肌病及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中的作用和用于诊断子宫腺肌病及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价值。
材料和方法:1.研究对象:选择2003年1月~2005年2月在我院妇科行全子宫切除术,及单或双卵巢巧克力囊肿切除术(术毕刮取子宫内膜),选择病理确诊为子宫腺肌病为研究组Ⅰ(80例),选择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为研究组Ⅱ(40例),同时选择同期因宫颈原位癌手术的非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为对照组(30例)。研究组Ⅰ年龄26~54(40.93±6.61)岁,研究组Ⅱ年龄30~53(42.63±6.34)岁,对照组年龄为28~51(42.23±7.03)岁,月经周期规律,无内科合并症。所有患者术前3个月均未采用激素类药物治疗。采用修订后美国生育协会(AFS)子宫内膜异位症评分法(rAFS)对研究组Ⅱ进行临床分期。
2.标本采集:术时取患者异位病灶和在位子宫内膜及对照组子宫内膜。在位内膜、正常内膜均取自宫底部,异位内膜取自子宫腺肌病肌层(肌层内见子宫内膜腺体和/或间质的部分)或卵巢巧克力囊肿内壁。所取组织均经病理检验所证实。所取组织经10%甲醛固定,石蜡包埋,进行HE染色并在显微镜下观察子宫内膜组织病理形态,明确诊断。研究组Ⅰ取得异位子宫内膜80例,在位子宫内膜80例,其中增生期59例,分泌期21例;研究组Ⅱ其中Ⅰ~Ⅱ期13例,Ⅰ~Ⅳ期27例,取得异位子宫内膜40例,在位子宫内膜40例,其中增生期28例,分泌期12例。对照组中30例患者的子宫内膜,其中增生期20例,分泌期10例。
3.芳香化酶P450半定量检测:3.1实验仪器设备防脱玻片、载玻片、镊子、计时钟、湿盒、吸管、微波炉等石蜡切片机:德国徕卡SM2000R滑动式切片机
观察和照相显微镜:日本OLYMPUSBX50型
数码照相机:日本Nikon型号4500500万像素
(以上仪器均由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科提供)3.2试剂第一抗体:鼠抗人细胞色素芳香化酶P450单抗(浓缩型)购于英国Serotec公司。
LSAB试剂盒,编号K067311,购于丹麦DAKO公司。
试剂盒含有3%H2O2,第二抗体:生物素化的抗兔/鼠免疫球蛋白,第三抗体: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标记的链亲和素(Streptavidin),DAB显色剂和DAB稀释液。PBS洗为0.01mol/L磷酸盐缓冲液pH7.4。
4%甲醛、蒸馏水、苏木素、枸橼酸缓冲液(0.01mol/L,pH6.0)(由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科提供)
3.3免疫组化方法(LSAB法,试剂盒为DAKO公司产品)3.3.1配备1:50、1:100、1:200的鼠抗人细胞色素P450芳香化酶稀释液,以胎盘组织为阳性对照,寻求最佳工作浓度。PBS代替Ⅰ抗作阴性对照
3.3.2石蜡切片脱蜡至水,蒸溜水洗1-2分钟。
3.3.3用枸橼酸缓冲液进行微波热修复10分钟,自然冷却,蒸溜水洗1-2分钟。
3.3.43%H2O215分钟,消除内源性过氧化物酶,蒸溜水洗1-2分钟,PBS洗1-2分钟。
3.3.5滴加一抗(P450单抗1:50)孵育4℃,24小时,PBS洗3次,每次5分钟。
3.3.6滴加二抗孵育30分钟,室温,PBS洗3次,每次5分钟。
3.3.7滴加三抗孵育30分钟,室温,PBS洗3次,每次5分钟。
3.3.8DAB显色,自来水冲洗10分钟。
3.3.9Mayers苏木素复染细胞核2分钟,自来水冲洗15分钟。
3.3.10常规脱水透明,中性树胶封片。
3.4结果判定在高倍显微镜下(10×40)观察细胞着色,P450arom阳性细胞胞浆或胞膜染为棕黄色;阳性结果判定:阳性染色为细胞内出现棕色颗粒,按染色强度与阳性细胞百分数判定:阳性染色为棕黄色颗粒,定位于细胞浆中,观察染色切片中10个具有代表意义的高倍视野,每个视野计数100个细胞中的阳性细胞数,取平均数作为结果。其中阳性染色细胞数<25%为(+),25%~50%为(++),>50%为(+++),无阳性细胞为(-)。
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行数据分析。统计学方法:方差分析、χ2检验和四格表精确概率法。
结果1.不同月经周期在位子宫内膜组织芳香化酶P450的表达:研究组Ⅰ在位内膜组织中,增生期和分泌期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1.4%和8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Ⅱ在位内膜组织中,增生期和分泌期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8.6%和7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位内膜组织中,增生期和分泌期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和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Ⅰ与研究组Ⅱ在位内膜组织中增生期和分泌期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1.4%、81.0%和78.6%、7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Ⅰ与与对照组在位内膜组织中,增生期和分泌期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1.4%、81.0%和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Ⅱ与对照组在位内膜组织中,增生期和分泌期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8.6%、75.0%和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不同月经周期异位子宫内膜组织芳香化酶P450的表达:研究组Ⅰ异位内膜组织中,增生期和分泌期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9.8%和8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Ⅱ异位内膜组织中,增生期和分泌期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5.7%和8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Ⅰ与研究组Ⅱ异位内膜组织中增生期和分泌期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9.8%、85.7%和85.7%、8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不同期别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子宫内膜组织中芳香化酶P450的表达:Ⅰ~Ⅱ期与Ⅲ~Ⅳ期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位内膜组织中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6.9%和77.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内膜芳香化酶P450的表达与rAFS分期无相关性,r=0.176。
4.不同期别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子宫内膜组织中芳香化酶P450的表达:Ⅰ~Ⅱ期与Ⅲ~Ⅳ期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异位内膜组织中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4.6%和8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内膜芳香化酶P450的表达与rAFS分期无相关性,r=0.007。
5.检测子宫内膜芳香化酶P450诊断子宫腺肌病及子宫内膜异位症检测子宫内膜芳香化酶P450诊断子宫腺肌病及子宫内膜异位症敏感度81.3%和77.5%,特异度100%和100%,阳性预测值100%和100%,阴性预测值66.7%和76.9%。
结论:1.正常子宫内膜的芳香化酶P450的表达呈阴性。
2.子宫腺肌病及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内膜和异位内膜的芳香化酶P450的表达呈阳性,且增生期与分泌期表达无差异。提示芳香化酶P450的异常表达可导致局部雌激素合成增加,促进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在异位病灶生长,最终导致子宫腺肌病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
3.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位、异位内膜中芳香化酶P450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的子宫内膜,但其阳性表达没有随病情加重而上升,这提示芳香化酶P450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表达与rAFS分期无相关性,其表达代表异位病灶的活性,与子宫内膜异位症严重程度无相关关系。
4.根据芳香化酶P450在子宫腺肌病及子宫内膜异位症中表达呈阳性,可作为子宫腺肌病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一种诊断方法应用于临床。检测子宫内膜芳香化酶P450诊断子宫腺肌病及子宫内膜异位症敏感度81.3%和77.5%,特异度100%和100%,阳性预测值100%和100%,阴性预测值66.7%和76.9%,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5.根据芳香化酶P450在子宫腺肌病及子宫内膜异位症中表达呈阳性,进一步证实子宫腺肌病与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雌激素依赖性疾病,芳香化酶P450的表达,是子宫腺肌病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因素之一,为通过抑制芳香化酶P450的表达,治疗子宫腺肌病与子宫内膜异位症提供了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