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迈入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坛出现了一批具有宗教情结的作家。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促进了国民物质利益的丰富,但同时也导致了国民精神中原有价值观念与信仰体系的解体,人们开始从一体化的价值观中分离出来,寻找适合自己栖息的精神家园。人们走过宗教被迫遗弃的时代后发现宗教并未走向衰落,它正以独特的文化心理影响着工业化时代的芸芸众生。在20世纪中国文学的潮流中,宗教也占了一席之地,我们可以看到一批与宗教文化关系密切或者有关联的作家,他们的文学创作不同程度地和宗教发生了关系。宗教文化在被中国现代作家接受时,他们很少关注宗教典经习俗、宗教本质论等问题,而是看重宗教对人生的感悟和对终极价值的思考。将热情投注在了宗教超越现实人生和现实社会方面的实际意义。宗教文化与新时期文学相结合,往往表现为一种浓烈的抒情性和深层次的隐喻性,既有悲壮崇高,悲戚自悔的伊斯兰教精神的跃动;又有质朴淡薄、恬静冲远的佛家精神的书写;更有重视家庭伦理道德,讲究实际功利的儒教文化的潜在情怀。本篇文章主要从如下方面进行研究,一、运用独立的宗教话语体系感悟宗教的本质,进而探讨宗教与文学的关系。二、梳理中国现代作家对于宗教文化的思考。三、微观研究当代作家的宗教文学气质,选取了具有不同宗教背景的作家进行研究,在分析每个作家不同的宗教文化特质时注重作家个人性的独特身世经历。在此探索的基础上提出了把宗教文化作为当代文学的文学史背景因素来研究。新时期文学充斥着无思想、无深度、零度情感的时尚。文学如何挣脱欲望时代的裹胁,在思想和审美高度重新给自己定位,这是我们新时期文学需要承担的责任。新时期作家宗教情结的书写并非一个个独立的个案,他们的意义已经超越文学自身,成为一种宗教与文学互相交叉,带有宗教文化特征的文学现象。无论是北村对神的虔诚,史铁生对残疾的体验,张承志对污浊世界的反抗和抵制,还是汪曾祺人性和佛性汇流的写作,都表明人生在他们的笔下充满了无限艰辛。要冲破人类固有的困境,拯救苦难的人生,只有信仰才能担此重任。我们坚信,在人类的现实世界之外,仍然存在一个更有意义的世界,人类虚无的梦境更需要一条精神拯救的阳光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