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鉴于大肠在人生理和病理上的特殊性和重要性,结合中风病发病和症状特点及众医家的经验,本研究将通腑法主要界定为通导大肠腑的方法,并探索其机理与中风病发生的相关性,挖掘通腑法防治中风病的优势,为通腑法在中风病防治的临床应用提供较为可靠的理论依据。 中风病以“仆击”、“偏枯”、“薄厥”等病名在《黄帝内经》中出现。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所论之中风与现代中风病之意略同。金元以后所论之中风与现代之脑卒中基本相同。1992年全国脑病急症会议正式统一“中风病”作为病证名。自此,中风病有了明确的概念,是囊括大多数脑部血管病变在内的一种病症。 应用通腑法治疗中风病最早见于金元时期。金元张元素最早用三一承气汤治疗中风病。刘河间以三化汤治疗中脏之人。李东垣将通腑方药用于中风中腑之人。明代王肯堂用三一承气汤治疗中风便秘,牙关紧闭,浆粥不入者。清代医家张锡纯认为通腑可以降胃泻肝而治疗“脑充血”。清代沈金鳌不仅对中风腑实证的症状有了基本认识,并以大便是否秘结来判断病邪的深浅和病理转归。现代医家对通腑法的应用较灵活,有用单方单药者,也有用通腑法合并它法共同施治者。 通腑法防治中风病有丰富的理论基础。在生理上中医认为大肠与脑通过津液和经络密切相联。现代脑肠肽理论和肠神经理论更加明确了肠脑之间的关系。临床常见脑病与肠道疾病的发生存在一定的关系。同时通腑法应用于中风病还遵循了传统中医的未病先防、上病下治、脏病腑治和以通为补的防病治病法则。 在中风病的诱因上,通腑法对年老体质、便秘、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及吸烟、饮酒、饮食不节等均有相应的干预作用,从而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中风病的发生。在中风病病因病机方面,通腑法一方面有助于推陈致新,调理脾胃,使气血生化有源,以达扶养正气的作用,从而抵御外风的侵袭。另一方面针对内风的发生,通腑法可使火、热、痰、瘀从大肠而出,又可以急下存阴,使气血津液正常化生和输布,防止因虚致风。 在中风病的治疗上,急性期通腑法可清除肠源性的毒素,改善新陈代谢,使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得以调整。同时还可减低腹压和稳定血压,使颅内压和脑水肿得以纠正。恢复期应用通腑可达(一)除痰瘀、腑实之标;(二)降气化浊,使气行血运,痰瘀随之祛除,闭开络通;(三)通过胃肠排空,而增强患者进食欲望,使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