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祖国医学对于心悸病的认识与治疗可追溯至先秦时期,经过历朝历代的充实、更新、发展,中医学对心悸一病无论是病因病机认识、辨证论治思路、遣方用药施治早已成体系。大量研究表明,抗心律失常的药物也会引发新的心律失常或加重原有的心律失常,而中草药具有一人一方、辨病辨证论治的优点,能够更有针对性的进行治疗。这些是西医西药所不具备的,也是中药治疗心悸病的优势所在。导师姚魁武主任医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将本病发病原因与现代人不规律的生活作息、工作压力大等特点相结合,治疗时牢牢抓住心阴受损这一关键病机。从滋养心阴、安神定悸的角度出发,重视心阴不足在本病发病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遣方用药时注重养阴药的使用及剂量,往往收效满意。本研究旨在为"养阴定悸汤"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临床疗效依据。研究方法:按照既定的纳排标准,选取就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血管科门诊姚魁武主任处的患者24例,西医诊断为室性期前收缩,中医诊断符合心悸病心阴不足证。患者共服用养阴定悸汤8周,并在治疗开始前、结束后填写《心悸心阴不足证评分量化表》,计算中医证候积分。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以评估室性期前收缩治疗情况及心率变异性的变化趋势。主要研究项目包括:治疗前后的中医症状积分变化,室性期前收缩数量变化,心率变异性(HRV)及Myerburg分级变化,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肌酐(Cr),血尿素氮(BUN)的变化。通过以上指标的观察,以探究养阴定悸汤对于改善症状、减少早搏数量、改善心率变异性指标、降低Myerburg分级等方面的作用。研究成果:本次研究最终纳入病例24例,男女分别为11例和13例。养阴定悸汤针对患者中医心阴不足证症状改善的总有效率为87.50%,主症心悸、次症口燥咽干、耳鸣及五心烦热缓解最为明显。17例患者治疗后的室性期前收缩数量较疗前减少超过50%,治疗有效率为70.83%。服药前Holter记录的早搏数量波动在2250次至8333次之间,平均占总心搏数的比例为5.57%。通过8周治疗,患者复查Holter记录的早搏数量下降至655次至3333次之间,平均占总心搏数的比例为2.08%,治疗前后差异显著。PNN50、rMSSD以及SDNN疗后较疗前均有提高,其中rMSSD的疗后平均值较疗前升高34.9ms,前后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NN50的疗后平均值较疗前升高5.02%,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62.5%的患者Myerburg分级较疗前出现下降,其中下降最显著者Myerburg分级中频率分层由疗前的4级(5183次/24h)下降至2级(114次/24h)。而治疗前后的安全性指标变化不明显,差异不具备统计意义。结论:养阴定悸汤对于心悸病心阴不足证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显著,可以减少患者室性期前收缩数量、异位起搏灶数量、联律及室速的发生,而对心率的影响不明显。本方对Myerburg分级降级作用肯定。对于患者心率变异性的提高有一定作用,可能是通过调节患者自主神经功能来减少室性期前收缩的数量。患者服药前后安全性指标变化不明显,说明本方安全性高。综上,养阴定悸汤对于证属心阴不足的心悸病(室性期前收缩)疗效确切,在治疗早搏的同时提升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且副作用低,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及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