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角下我国意识形态传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yaraksup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意识形态网络传播研究已经成为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之一,对丰富和发展马克主义理论体系起到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网络传播的发展正在加速进行之中,意识形态随着网络传播的发展也在逐步发生着变化,由此,对意识形态网络传播方面开展研究成为当前必须解决的问题。网络传播将持续深刻地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影响我国的经济结构和政治格局。网络成为当代人的基本生活方式,生活方式的改变直接决定人们经济生产方式的转变,最终将影响意识形态发生转变。多位学者尝试提出一些方法解决网络传播带来的问题,但是,当前的解决方案多建立在传统媒体方法基础之上,如统一传播口径、控制传播路径、由政府各级机关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等等,但这些并不能有效解决当前网络传播存在的问题,鉴于此,笔者认为,新的解决方案要以网络传播的特点分析为重心,运用社会心理学视角对网络传播进行解构,有针对性地寻找网络传播问题的源头,进而找到具体的建议和对策。本文对网络行为进行深入剖析,分析网络的群体行为,指出网络传播存在的各种问题。在研究网络群体行为基础上,结合社会心理学,找到有效的对策,以应对意识形态网络传播将面临的诸多问题。研究内容集中在:网络传播的现状与特征,网络传播存在的主要问题,《乌合之众》社会心理学对当代网络传播的分析,网络传播中群体的行为和心理特征,网络传播问题的对策。在本文主体结构上,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相关理论概述。网络传播是以计算机通信网络为基础,进行信息传递、交流和利用,从而达到其社会文化传播目的的传播形式。具有数字化、连接性、自媒体化、无界化、即时性、交互性、碎片化等特征,同时,大数据为网络传播提供支撑,网络传播从一维化升级为多维化,网络传播垄断信息传播。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思想观念体系,它具有客观性、阶级性、实践性、独立性的特征,同时具有维护和巩固政权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以及文化功能等。互联网背景下意识形态传播呈现出超时空性、高效性以及隐蔽性的变化,同时也更加具有斗争性。第二部分论述了互联网视角下我国意识形态传播的发展机遇及存在问题。当前,我国意识形态传播面临机遇和挑战,互联网不仅丰富意识形态传播的途径,提升意识形态的影响力与辐射力,也促进社会价值共识的进一步达成。但是,我国意识形态互联网传播存在的问题也是复杂多样的,网络多元化价值观影响恶劣,网络意识形态管控机制缺失,网络公共事件引发群体混乱,网络舆情失控危及社会稳定,网络公民意识淡薄易被利用,网络传播利于敌意群体联合,敌对意识形态网络渗透突显等成为问题所在。第三部分重点探讨了我国意识形态网络传播问题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网络群体的行为特征,包括网络群体判断能力不足,网络群体行为可控性差,网络群体易受网络权威误导,网络群体容易形成“群体极化”等。其二是网络易成各类势力意识形态渗透工具,其网络意识形态目的清晰,传播机构健全,通过网络意识形态思想渗透,传播效果明显。其三是我国网络意识形态传播机制存在漏洞,主要表现为网络意识形态传播相关研究尚浅,网络意识形态传播监管存在不足,网络意识形态传播文化尚未形成等等。第四部分着重论述了互联网视角下我国应对意识形态传播问题的有效对策。其一是增强政府网络意识形态监管能力,不仅要健全政府网络意识形态监管体系,协调各类行政资源,建立网络舆论领袖监管促进机制,积极建立网络意识形态红色阵地,还要压制清理负向网络传播内容。同时,加速主流传统媒体转型,打压各类敌意网络传播机构。其二是大力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提高工作实效,符合网民行为主体性要求,以培养网民自教自律为主。其三是运用社会心理学改进网络意识形态传播,做到及时疏导网络情绪,提高传播概念的受众范围,把握正确切入时机和方式,充分考量大众心理可接受水平,合理引导民族主义情绪。其四是加强网络意识相态传播研究与话语权争夺。要建立跨学科研究团队,逐步完善和创新中国网络意识形态研究范式,以此增强中国网络媒介的国际信息话语权,进一步构建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传播文化。
其他文献
介绍诱变育种方法在霉菌中的研究进展以及物理诱变、化学诱变、物理化学复合诱变的应用效果。研究表明,物理诱变方法比化学诱变方法应用广泛;利用物理诱变,适当结合化学诱变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英语课程应成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构建知识、发展技能、拓展视野、活跃思维、展现个性的过程。英语教学必须创设基于生活、感知和情感
介绍了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和瞬态过电压试验两项试验的试验目的、试验原理、试验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提出了一个新的瞬态过电压试验的合格判定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