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治疗对脑梗死后内囊白质纤维束继发损伤影响的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研究

来源 :广西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smoonh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利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观测脑梗死后内囊白质纤维束继发损伤及其电针治疗的影响,探讨这种继发性损伤变化与患者运动、神经功能恢复之间的关系及其电针治疗脑梗死的可能机理。方法:选取初次发病、病程10天内、神志清楚、MRI T1、T2和DTI上除新发梗死灶外无其他异常信号区域、无脑及脊髓病史,且均符合WHO制定的缺血性卒中诊断标准的患者26名,其中单侧脑梗死12例,双侧脑梗死14例,分别进行研究。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简称常规组)和实验组(常规治疗+电针治疗),同时选取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18名作为对照组。运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常规组和实验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4W行DTI检查,测量患者远离梗死灶的内囊部的MD(平均弥散)值和FA(部分各向异性)值。并且于检查前2H采用NIHSS、FMS、BI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对照组间隔相同时间段分别进行2次DTI检查,测量部位、指标同常规组和实验组。比较常规组、实验组和对照组MD、FA值的变化,动态观测常规组、实验组MD、FA值的变化及其这种变化和及神经功能变化间的关系。结果:(1)弥散张量指数比较显示,两组单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FA、MD较对照组比较均明显下降(P<0.05);两组单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患侧(梗死灶侧)远离梗死灶内囊部FA、MD值较健侧均明显降低(P<0.05);两组单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同侧内囊部FA值均明显提高(P<0.05);两组单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患侧内囊部MD值明显提高(P<0.05);两组双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FA值较对照组比较均显著下降(P<0.01)、MD值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两组双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同侧内囊部FA、MD值均明显提高(P<0.05)。(2)神经功能、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显示:常规组、实验组两组单侧脑梗死患者治疗后NIHSS、FMS、BI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提高(P<0.05);实验组较常规组治疗后NIHSS、FMS评分明显提高(P<0.05)。(3)单侧脑梗死患者FA、MD与NIHSS、FMS、BI间相关性分析:常规组患者患侧治疗前、后的FA与NIHSS均成负相关(r<0,P0,p<0.05);常规组健侧治疗前、后FA与NIHSS均成负相关(r<0,P0,p<0.05)。实验组患者患侧治疗前、后的FA与NIHSS均成负相关(r<0,P0,p<0.05);实验组健侧治疗前、后FA与NIHSS均成负相关(r<0,P0,p<0.05)。(4)双侧脑梗死患者FA、MD与NIHSS、FMS、BI间相关性分析:常规组患者左侧治疗前、后的FA与NIHSS均成负相关(r<0,P0,p<0.05);常规组右侧治疗前、后FA与NIHSS均成负相关(r<0,P0,p<0.05)。实验组患者左侧治疗前、后的FA与NIHSS均成负相关(r<0,P0,p<0.05);右侧治疗前、后FA与NIHSS均成负相关(r<0,P0,p<0.05)。结论:脑梗死后在同侧远离梗死灶的内囊白质纤维纤维束会发生继发性损伤;脑梗死后内囊白质纤维束损伤与其神经功能、运动功能变化具有相关性;电针治疗对脑梗死后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具有积极的作用,可能机制与改善内囊白质纤维束的完整性有关。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腹膜返折下直肠癌腹腔镜低位直肠前切除术难度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同一手术治疗组收治的直肠癌患者,严格筛选出的95例行腹腔镜下直肠癌前切除术并且肿瘤位置位于腹膜返折以下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51例,女性44例,年龄在31~84岁间。收集了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性别、身高、体重、年龄、诊断、肿瘤至肛缘距离、手术时间
目的:探讨基于磁共振影像征象及组学特征构建初治无远处转移鼻咽癌患者预后模型的可行性及预测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2016年于我院就诊的529名初治无远处转移鼻咽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患者治疗前MR影像中原发灶周围侵犯及淋巴结受累征象,Kaplan-Meier法计算1-3年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无进展生存率(Progression-free surviva
目的:1.通过体外实验探讨磁共振LAVA序列下稀释钆喷酸葡胺(Gd-DTPA)对比剂最佳信号浓度比,以期提高MR-HSG组织对比度;2.以X线子宫输卵管造影(X-HSG)为标准,对比分析使用最佳信号浓度比Gd-DTPA为对比剂的磁共振子宫输卵管造影(MR-HSG)在评估女性不孕症中的诊断价值,以获得一站式诊断女性不孕症影像技术。材料与方法:1.配制Gd-DTPA:生理盐水分别为0:1,1:1,1:
目的:探究乙肝相关性肝癌患者术前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联合AFP对肝癌切除术后早期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3月至2017年12月至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诊断乙肝相关性肝癌并行根治性手术切除的141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后1年内是否复发分为:早期复发组(N=55例),非早期复发组(N=86例)。根据术前检查的血常规指标得出PLR值,并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由最
目的:随着当前社会科技研究的飞速发展,科研文献和专利文献作为包含最新科技信息的文献,在实际研究使用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本文拟通过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对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全面分析,了解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研究成果和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为青蒿素及其衍生物领域开展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指导。通过对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专利信息进行分析,了解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研发技术的发展现状,
目的:通过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联合人绝经后尿促性腺激素(HMG)治疗青年男性低促性腺激素性性腺功能减退症的疗效分析,总结治疗经验,为进一步对低促性腺激素性性腺功能减退症的临床研究奠定基础。方法:收集2015年12月-2019年12月诊断低促性腺激素性性腺功能减退症并使用HCG联合HMG治疗的45例青年男性患者临床诊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治疗前后性激素、精液参数的变化,评估治疗效果。以精
目的:研究HBV相关性BCLC-C期肝细胞癌术后患者接受抗乙肝病毒治疗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诊治的250例行手术治疗的HBV相关性BCLC-C期肝细胞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术后是否长期规律接受抗病毒治疗,分为抗病毒组(n=183)及未抗病毒组(n=67),两组患者均接受手术切除治疗。本研究连续变量经正态性检验分析均不符合正态分
目的:回顾性分析乳腺导管内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及DCIS伴浸润性乳腺癌的超声造影特征,探讨超声造影对DCIS浸润风险预测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08月至2020年01月经手术病理证实为DCIS及DCIS伴浸润性乳腺癌患者135例,共136个病灶,均行常规超声、超声造影检查,并有穿刺病理、手术病理,穿刺病理DCIS 46个,DCIS伴浸润
目的:回顾性分析某省级肿瘤专科医院化疗后FN(Febrile Neutropenia,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住院患者的G-CSFs(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s,粒细胞刺激因子)和抗感染药的使用情况,评价药物治疗的临床指南依从性,为规范肿瘤化疗相关FN患者的临床合理用药,提高肿瘤治疗质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筛选该院2018年10月1日~2020年1月
目的研究分析乳腺癌中HER-2阳性部分乳腺癌HR状态与预后关系。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5年5月于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从病历资料收集、电话随访等手段对相关患者的病理特征及临床数据资料进行采集。将时间起点设定为初次获得该患者病理确诊乳腺癌的时间,将时间终点设定为相应患者出现死亡和失访的时间来计算,本次设定的随访截止日期为2019年10月31日。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