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2.5悬浊液对绝经前后SD大鼠骨密度的影响研究

来源 :福建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mine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是常见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一种类型,是绝经后妇女的常见病及多发病。主要因女性在绝经后的卵巢功能减退、雌激素水平明显下降,导致骨生成和骨吸收的代谢失衡,容易发生骨折等并发症。近年,国外有研究提出环境可作为影响骨质疏松的一项因素,但环境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是否有相关性的报道很少。本实验通过观察不同浓度PM2.5暴露对卵巢去势前后SD雌鼠骨质疏松模型的骨密度、血清骨代谢标志物BALP、CTX、PINP、PICP、OC、PYR、D-PYR、TRACP-5b水平的影响。初步讨论不同水平PM2.5暴露可能与PMOP的严重程度相关。方法:采用360只3w龄的雌性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四个组:对照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每组各90只。每个组每隔3天滴注一次对应浓度的PM2.5悬浊液(来自于福州地区),连续滴注5个月,于滴注5月末,各组内随机分组为手术组、和假手术组,每组各45只。手术组进行卵巢摘除术,假手术组进行卵巢旁脂肪组织摘除术。术后继续进行实验滴注4个月,于气道滴注9月末处死大鼠。于3月末、5月末、7月末、9月末测骨密度的前3天,取眼内眦静脉血,用于ELISA试剂盒检测大鼠血清中的骨代谢标志物BALP、CTX、PINP、PICP、OC、PYR、D-PYR、TRACP-5b的水平。于气道滴注3月末、5月末、7月末、9月末及取出离体骨时,采用双能X线仪器(DXA)来测量每只大鼠的右侧胫骨、右股骨、腰椎L4~L6骨密度。结果:血清BALP、CTX、OC、PYR、D-PYR:于气道滴注5月末、7月末、9月末时,手术组和假手术组内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明显升高(P<0.05)。血清中PICP:气道滴注5月末、第7月末、9月末时,假手术组内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升高(P<0.05);血清中PINP:气道滴注5月末、第7月末、9月末时,手术组内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明显升高(P0.05)。胫骨骨密度:气道滴注第5月末、7月末、9月末和离体时,手术组与假手术组内中、高剂量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骨密度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股骨骨密度:在气道滴注5月末、7月末、9月末和离体时,手术组与假手术组内中、高剂量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骨密度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腰椎L4~L6骨密度:在气道滴注第5月末、7月末、9月末和离体时,手术组与假手术组内中、高剂量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骨密度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不同剂量组PM2.5会使绝经前后雌性SD大鼠骨密度下降(P<0.05),并加快绝经后骨质疏松的程度。2.不同剂量组PM2.5会使绝经前后雌鼠SD大鼠血清中部分骨代谢指标水平升高(P<0.05)。
其他文献
目的采用E.coli(Escherichia coli,大肠杆菌)LPS(Lipopolysaccharide,脂多糖)刺激hDPCs(Human dental pulp cells,人牙髓细胞)并构建牙髓细胞炎症模型,探究人参皂苷Rg1对抗LPS刺激及炎症状态下hDPCs增殖能力、成骨分化及炎症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1.使用完全培养基作为空白对照组,实验组为分别含2.5、5、10μmol/L三
[研究背景]爱泼斯坦-巴尔病毒(EBV)自身编码40多种不同的miRNA,但大多数EBV miRNA的作用仍然未知。EBV相关性胃癌EBVaGC表达有限数量的EBV潜在基因,包括EBV编码的小RNA(EBER)-1和-2,EBV核抗原(EBNA)-1,潜在膜蛋白2A(LMP2A)和BART miRNA。在所有与EBV相关的癌症(如NPC和GC)中,BART miRNA均以高水平表达。越来越多的证据
目的:比较mSMART 3.0分期高危与标危组、“双打击”与非“双打击”组MM患者临床特征、两药与三药方案的近期疗效和生存预后;观察TIGIT在多发性骨髓瘤肿瘤微环境中T细胞上表达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9年2月我院217例初治MM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FISH)法检测染色体核型,免疫组化检测TIGIT表达。结果:(1)按mSMART 3.0分组,高危组73例,
目的:急性肺动脉血栓栓塞症是由内源或外源性栓子阻塞肺动脉引起肺循环和右心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抗凝血酶III是人体凝血系统的重要成员之一,在血栓形成及肝素抗凝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探索凝血指标抗凝血酶III在急性肺动脉血栓栓塞症中的预测院内死亡及优化危险分层的应用。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本研究纳入2012年5月至2019年6月福建省立医院收住的204名已确诊急性肺动脉血栓栓塞症患者。
目的:应用三维超声全自动左室容积定量技术(Three-dimensional Heart Model,3DHM)与心脏核磁共振(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CMR)进行对比研究,以CMR为对照金标准,探讨3DHM在正常健康人群及左室重构患者中定量左室容积的准确性。方法:1、研究对象: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份在我院就诊患者35例,分为两组:(1)A组为健康志愿者
目的:针对褪黑素具有免疫调节及抗肿瘤两大作用,以IFN-γ及CXCL9,10/CXCR3分泌轴为靶点,探究褪黑素对胃癌IFN-γ及CXCL9,10/CXCR3分泌轴表达的影响及可能的免疫调节机制。进一步阐明褪黑素对胃癌的抑制作用及可能的免疫调节机制。方法:1.构建摘除松果体荷胃癌小鼠模型,雄性615小鼠随机分为七组,其中三组为摘除松果体组,三组为正常组,一组为假手术组。术后一周所有小鼠右上肢皮下植
目的探讨术前多个指标对于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手术安全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从2017年10月至2019年6月接受腹腔镜胃癌手术的患者230例,筛选合适的病例139例,以计算机断层扫描为基础,运用软件测量出腹腔内脂肪的面积,结合患者术前实验室指标通过单因素分析、多元回归分析和逐步分析的统计学方法分析内脏脂肪及术前实验室指标对腹腔镜胃胃癌根治术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标本淋巴结检
背景:我国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临床上常规的手术治疗联合放化疗等辅助治疗策略对于大部分中、晚期实体肿瘤治疗难以获得较为理想的疗效。因此,探索一种安全、有效的新型肿瘤治疗策略已成为现阶段相关学科的研究热点之一。近年来,基于光转化材料的光热、光动力治疗,以及化学动力学等治疗模式,作为新型的肿瘤治疗策略已广泛用于临床前研究,且能够有效抑制肿瘤生长。其中,光学治疗具备良好的区域选择性、微创、无耐
目的:评估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合并HBV感染的发生率,评价在利妥昔单抗(R)治疗的时代,伴或不伴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疗效、预后的差异,并分析HBV再激活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福建省立医院从2012年1月至2019年7月初治的160例至少接受2周期R相关治疗的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HBV血清学情况、ALT、AST、LDH、影像学资料等。通过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T4期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后发生晚期颅脑毒副反应与剂量学因素的关系,为优化靶区处方剂量和相关危及器官(Organ at risk,OAR)限量提供依据。材料与方法本研究收集了2005年7月-2010年12月福建省肿瘤医院接受IMRT根治性放疗的初诊T4期非转移性鼻咽癌患者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入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