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来,儿童“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ToM)作为社会认知发展又一新的研究领域,已日益得到国内外发展心理学研究者的关注。而在儿童“心理理论”发展问题的探讨中,不少研究者将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与心理理论发展研究相结合,他们认为,诸如欺骗、分享等儿童生活中较为普遍的社会性能力的成熟,反映的可能正是更为基础的“心理理论”能力的发展,也因此,探究儿童“心理理论”不同水平与欺骗关系,并由此考察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连续性与动态性,已成为当下“心理理论”研究者关注的新焦点。但到目前,研究者关于“心理理论”不同水平与欺骗关系问题仍无明确结论。我们认为这主要是由于,儿童的“心理理论”和欺骗行为都源于日常的社会生活情境,而生活于不同文化环境下的儿童即使面对同一社会情境,也可能会有完全不同的行为反应。也因此,探讨生活于不同文化环境下的儿童“心理理论”发展与欺骗关系,是解答上述问题的必然选择。 首先,本文对国内外有关儿童的“心理理论”研究和欺骗研究的发展历程及研究进展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同时分析了近年来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根据本论文的研究目的,选取了480名学前-5年级儿童作为被试,进行了两项实验。实验一采用修订后的一级心理理论测验任务和不同欺骗情境下的欺骗任务,探讨了学前—3年级不同民族儿童一级心理理论能力与欺骗关系及各自的发展特征,实验二2采用修订后的二级心理理论测验任务和不同欺骗情境下的欺骗任务,探讨了2年级—5年级不同民族儿童二级心理理论能力与欺骗关系及各自的发展特征。 通过上述两项研究,本论文得出以下结论: 一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同民族儿童在“心理理论”不同水平任务的得分总体上呈不断增长趋势,这与前人已有研究结果一致。但在“心理理论”不同水平的通过年龄上,与已有研究认为4岁、6岁分别是大部分儿童完成“心理理论”一级水平任务与二级水平任务的时间点不同,本研究结果表明,在“心理理论”一级水平任务中表现最好的儿童最早也要到6岁左右才能通过相应的任务要求;而在“心理理论”二级水平任务中表现最好的儿童最早也要到8岁左右才能通过相应的任务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