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七氟醚预处理对单肺通气患者肺内分流及氧合的影响。资料方法:经伦理委员会批准,选择我院胸外科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择期拟行食道癌手术和肺癌手术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2例,女28例,行食道手术24例,肺叶切除术36例。ASA分级ⅠⅡ级,年龄4060岁,BMI值<28KG/M2;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全凭静脉组,P组)和观察组(七氟醚预处理组,S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全麻,麻醉方式及麻醉诱导用药、麻醉维持药物相同。全麻诱导后,根据手术部位置入型号合适的双腔支气管导管,经纤维支气管镜定位后,设置呼吸机相关参数:潮气量8m L/kg,通气频率12次/min,吸入纯氧(氧流量2L/min),吸呼比1:2。单肺通气后,呼吸机参数设置为潮气量6ml/kg,通气频率12次/min。观察组(七氟醚预处理组,S组)完成气管插管后,立即吸入浓度2%-3%的七氟醚30min。30min后,停止吸入七氟醚。术中麻醉维持:两组患者均使用丙泊酚612 mg/(kg·min)及瑞芬太尼0.10.2μg/(kg·min)恒速持续泵注直至手术结束。间断给予顺式阿曲库铵,维持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35-45mm Hg,采用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麻醉深度,维持BIS在40-60。观察指标:连续监测无创血压(BP)、有创动态血压(I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心电图(ECG)、脉搏氧饱和度(Sp O2)、脑电双频指数(BIS)、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气道平台压(Pplat)、气道峰压(Ppeak);分别记录两组手术时间、单肺通气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在患者T1(完成诱导后)、T2(单肺通气30分钟时)、T3(单肺通气60分钟时)、T4(术毕)时间点测定动脉及静脉血血气,根据公式Qs/Qt=(Cc O2-Ca O2)/(Cc O2-Cv O2)×100%;计算肺内分流率(Qs/Qt);根据公式(OI=Pa O2/Fi O2)计算患者氧合指数OI。本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6.0统计分析软件处理。结果:(1)两组患者年龄、性别、ASA分级、肿瘤分类、身高、BMI值等临床资料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单肺通气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无明显差别(P>0.05)。(3)与T1时比较,在T2时间点时两组患者动脉血氧分压(PAO2)和氧合指数均降低(P<0.05),两组患者肺内分流率(Qs/Qt)明显增高(P<0.05);在T2、T3时间点时,与全凭静脉组相比,七氟醚预处理组肺内分流率(Qs/Qt)降低(P<0.05)。(4)两组患者氧合有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七氟醚预处理可以减少单肺通气期间的肺内分流,对患者的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没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