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建立小鼠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抑郁模型,研究抑郁模型小鼠脑内海马区(DG区、CA1区、CA3区)与前额叶皮层VEGF和BDNF的表达及其与抑郁症发生的关系,探究其在抑郁症发生中的作用及其相关分子机制。研究方法:随机将2月龄昆明系小白鼠分为对照组和应激组。对照组小鼠正常饲养,应激组小鼠采用7种不同的应激因子(禁水、禁食、高台、斜笼、足底电击、冰水游泳、通宵照明)21天,建立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抑郁模型。实验一:采用旷场实验、悬尾实验、Morris水迷宫实验方法,检测小鼠行为和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各项指标的变化,通过免疫组化实验检测各组小鼠脑内海马(DG区、CA1区、CA3区)和前额叶皮层BDNF、VEGF及PI3K表达量的变化,以及通过HE染色,观察海马区和前额叶皮层神经元的形态变化。实验二:采用脑立体定位技术,小鼠双侧海马分别注射生理盐水和LY294002。C-ns组:对照组海马内注射生理盐水(NS),C-ly组:对照组海马内注射LY294002;S-ns组:应激组海马内注射生理盐水,S-ly组:应激组海马内注射LY294002。24小时后检测小鼠行为和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各项指标的变化,通过免疫组化实验检测各组小鼠脑内海马和前额叶皮层BDNF、VEGF及PI3K表达的变化,以及通过HE染色,观察海马区和前额叶皮层神经元的形态变化。研究结果:实验一:1.旷场实验:与对照组相比,应激组小鼠的爬行格数、修饰次数及直立次数均显著减少,中央格停留时间显著增加。2.悬尾实验:与对照组相比,应激组小鼠的第一次静止不动时间(潜伏期)显著减少,后4分钟累计不动时间显著增加。3.Morris水迷宫实验:对照组和应激组小鼠随着训练次数的增加其逃避潜伏期和游泳总路程均缩短,对照组逃避潜伏期和游泳总路程均显著低于应激组;空间搜索实验中应激组小鼠在目标象限的停留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4.免疫组化实验,与对照组相比,应激组小鼠DG区、CA1区、CA3区及前额叶皮层的BDNF和VEGF表达均显著降低,PI3K的表达在DG区和前额叶皮层显著降低。表明,慢性应激可引起小鼠海马和前额叶皮层BDNF、VEGF和PI3K的表达降低。实验二:1.旷场实验:相比于C-ns组,C-ly组小鼠的爬行格数、修饰次数及直立次数均显著减少,S-ns组小鼠的爬行格数、修饰次数显著减少;与S-ns组相比,S-ly组小鼠中央格停留时间、爬行格数、修饰次数均显著减少。2.悬尾实验:与C-ns组相比,C-ly组小鼠的第一次静止不动时间显著减少,后4分钟累计不动时间显著增加,S-ns组小鼠后4分钟累计不动时间显著增加;与S-ns组相比,S-ly组小鼠后4分钟累计不动时间显著增加。3.Morris水迷宫实验:随着训练次数的增加,C-ns组和S-ns组小鼠定位航行实验的逃避潜伏期和游泳总路程变化显著,C-ly组和S-ly组没有显著变化。组间对比发现,与C-ns组相比,C-ly组、S-ns组小鼠的逃避潜伏期和总路程均显著增高;S-ly组小鼠的逃避潜伏期和游泳总路程均显著高于S-ns组。空间搜索实验中,与C-ns组相比,C-ly组和S-ns组小鼠在目标象限的停留时间显著降低;S-ly组小鼠在目标象限的停留时间显著低于S-ns组。4.免疫组化实验:与C-ns组相比,C-ly组小鼠海马的DG区、CA1区和CA3区内的BDNF、VEGF表达均显著下降,DG区和前额叶皮层内的PI3K表达显著下降;与S-ns组相比,S-ly组小鼠海马DG区、CA1区、CA3区和前额叶皮层内的BDNF、PI3K表达均显著下降,而VEGF在海马的DG区、CA1区和CA3区表达显著下降。表明,慢性应激后双侧海马注射PI3K-Akt信号通路阻断剂LY294002后可导致BDNF、VEGF和PI3K的表达显著降低。研究结论:1.慢性应激可引起小鼠明显的焦虑、抑郁样行为,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减退;海马内注射LY294002后小鼠的行为和学习记忆功能损伤更严重。2.慢性应激后小鼠海马和前额叶皮层BDNF、VEGF和PI3K的表达降低;海马内注射LY294002后小鼠BDNF、VEGF和PI3K的表达降低更显著。3.海马和前脑皮层BDNF和VEGF表达的下调与慢性应激所致小鼠的抑郁密切相关,且可能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参与抑郁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