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魏晋十六国壁画墓研究

被引量 : 44次 | 上传用户:bingling10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4年在甘肃河西的敦煌发现了第一座壁画墓。迄今为止,在长达六十多年的时间里在河西走廊发现的魏晋十六国时期壁画墓达到了49座,分布在武威以西至敦煌及其以东的大片区域内。本文即以这49座壁画墓为对象进行综合研究。研究主要围绕三个方面进行:第一,运用考古学类型学的方法,对河西地区魏晋十六国时期的壁画墓进行分区和分期。包括墓葬的分期与分区、照墙的分期与分区两部分。分区研究,对壁画墓在形态上所具有的地域差异进行分析,总结出了酒泉、敦煌二大地域传统的形态表现。同时利用地域传统因素的消长,来分析墓葬形制上的变化,以解决无纪年墓葬的断代并探讨地域传统变化的原因。确认出了4座西凉时期的墓葬,总结了十六国时期河西壁画墓的特点。分期建立起了河西酒泉地区魏晋十六国壁画墓的时序框架,将壁画墓共分为了三期。这三个时期的墓葬一脉相承,从而揭示其发展变化的轨迹,并分析了变化的历史原因。第二,对墓室壁画进行综合研究。首先对题材进行分类,将河西壁画的题材分为天界类、升仙、仙境和祥瑞类、墓主世俗生活和财富类、镇墓驱邪和厌胜类、云气纹共五类,建立起解释图像的基础。再对图像的配置规律进行分析,将图像的解读与配置规律结合起来,强调图像与墓葬空间的位置关系。对题材的内容结合大量的汉代图像资料和史籍文献进行释读,对以往误读的图像也重新进行了释读;对于酒泉地区墓葬后室所见的大量的丝帛、箱奁及圆圈形图像,根据出土的题名画像进行考释,并结合文献对其意义进行了分析;对图像绘画的特点进行分析,并区分出精细与粗率的画风,这对于认识壁画绘画风格的变化有着重要作用。第三,利用发现的考古材料对河西魏晋十六国壁画墓的源流影响进行讨论,主要讨论与中原、新疆地区的关系,并与北魏墓葬进行比较。研究表明河西魏晋壁画墓继承了汉代中原的墓葬形制和墓室画像题材。在十六国时期河西壁画墓发生了变化,形成了新的墓葬形制特点。这与河西地区政权的变化有关。河西与新疆吐鲁番的墓葬在面貌上具有共同点,这一时期的吐鲁番地区明显地受到河西文化的影响。同时发现北魏大同和洛阳的帝陵的甬道特点,与河西地区的墓葬相同,并在北齐的大型墓葬中使用,对它们之间存在的关系进行了分析。通过比较,厘清了河西魏晋十六国壁画墓的源流及其影响。
其他文献
邻、对苯二酚是重要的精细化工原料中间体,用途非常广泛,市场的需求量很大。双氧水苯酚羟基化联产邻苯二酚(PC)、对苯二酚(HQ)法是目前比较先进的生产工艺,但是得到的羟化液含水量较
从提取方法、分离纯化方法、化学成分、生理活性等方面,对植物花中天然活性物质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对其未来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目的: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在脑卒中住院患者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10月神经内科住院的脑卒中患者103例为对照组,按照神经内科护理常规进行护
职业教育改革近几年已经成为政府和职教界、乃至整个教育界关注研究的对象。其中农职教育的研究领域尤为广阔,它面向的是农业、农民和农村社会,面向的是转型期社会急剧变化中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艺术档案的信息化管理被提上日程。艺术档案信息化业务外包存在一定的优势,同时也面临一定的风险。
卤代-1,3-丁二烯衍生物是重要的有机合成子,在构筑环状化合物方面表现出独特的性质,在功能材料、有机合成等领域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因此其合成方法备受关注.综述了卤代-1,3-丁
在现实生活中,公众的科学素养提升往往与科学技术引发的社会发展变化不相匹配,甚至滞后,这种“滞后”和“不匹配”现象在中国农民身上尤其突出,对于这一问题不予正视不仅妨碍
为降低平菇和白灵菇培养料的成本,以平菇品种双抗黑平8、白灵菇品种ACCC50869为试材,选用棉籽皮为主的培养料为对照,用一定比例的棉柴替代棉籽皮设置了不同的培养料配方处理,
以醋酸为催化剂,通过三组分[1-甲酰基薁-3-甲酸甲酯,1,3-环己二酮或5,5-二甲基-1,3-环己二酮和芳香胺]一锅法缩合,合成了12个新型的含薁类结构的吖啶类衍生物,收率56%-84%,其
简要介绍了在用浸渍法制备Pt/γ-Al2O3催化剂时,载体的改性、催化剂制备过程中竞争吸附剂的添加等对Pt/γ-Al2O3中Pt的分散度的影响。国内外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载体改性、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