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业遗产作为承载工业文明的载体,记录着过去那一段的历史与久久不能忘却的记忆。提及到一处老厂房,曾在那片厂区工作的劳动者、工时、工装、车间、排班表等等词汇编而成的情境便一幕幕的映入脑海中。从《下塔吉尔宪章》到《无锡宣言》,工业遗产改造的话题持续沸腾并发酵着。近些年来,自媒体产业空前的发展速度以及产生的强大经济效益充斥着我们的生活,面对当下时代背景产生的驱动力,设计师的初衷随之动摇。如今工业遗产改造项目当中过度商业化现象成为一种既定的事实,网红效应的崛起为此类项目带来了巨大的回馈与收益。因此从工业遗产自身原有价值出发去改造和设计的思路愈加减少,它单纯的成为了一处废旧场地,一处充斥着老旧物件与斑驳墙面的场所,加以商业化元素的植入,成为一时的噪点。工业遗产项目历史价值的缺失,我们面对着:对于工业遗产的保护与改造应该如何去做才可以保持价值不流失?应当做哪些方面?最终的成效如何考量?这些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并且亟待解决。笔者以实践对象出发,本文研究的范围主要是川渝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工业遗产改造项目,处于亲身体验与考察的结果为立足点,发现过度商业化的问题十分严峻。希望可以通过对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工业遗产保护与改造项目进行探讨与研究,并为此类项目提供一些个人的见解与思路,聚焦于工业遗产自身的价值上,去展现此类项目独有的特点。本文以成都市人民纸箱厂为研究对象,在分析与总结国内外工业遗产保护与改造的基础上,结合人民纸箱厂的现状,以问题为研究导向,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针对现阶段工业遗产保护与改造过度商业化以及其关联的一系列问题,提出“集体记忆”作为设计的出发点。并且在此研究框架中,引入了哲学理论体系当中“异托邦”思想,把其特征进行分析提炼并运用到设计当中。从工业遗产的景观部分出发,结合哲学、社会心理学、设计学、景观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分析,探索工业遗产保护与改造的适宜性方式。为了使研究内容更具全面性,本文结合了成都市人民纸箱厂旧址当中景观部分作为设计实例,将实际项目与理论支撑相结合,进一步阐释本文的主要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