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中国外向型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广大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消费理念的日益升级,中国的汽车产业发展取得了举止瞩目的成就,并于2010年超过美国、日本和德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生产和销售国。来自中国国务院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权威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汽车生产和销售量分别为2372.29万辆、2349.19万辆、相对于2013年分别同比增长了7.3%和6.9%。然而,在中国学习期间我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了解到,目前很多中国人尤其是专家与学者,对中国的汽车产业发展态势很担忧,“外强中干,合资一条死路”是目前中国理论界关于其国内汽车产业发展的经典概括。从某种意义而言,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是在借鉴德国、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汽车产业发展的基础上而逐步繁荣壮大的。目前,在中国的众多大中小型城市,以大众、捷达、宝马、奔驰和奥迪为代表的德国汽车很流行,尤其是很多中国居民在购买家庭轿车时往往将外资汽车作为首选,而对以奇瑞、力帆、吉利为代表的国产车并不是很感冒,从某种意义而言其核心就在于中国汽车产业的竞争力不够,缺乏市场号召力和品牌美誉度。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系统研究中德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问题,在对中德汽车产业竞争力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德国汽车产业发展对中国汽车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启示和对策。为增强本文研究的科学性、系统性与对策设计的可操作性,本文在研究中将综合运用综合运用产业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学以及数理统计学等有关学科的知识进行系统研究,注重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紧密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的有机统一、问题分析和对策设计的研究逻辑,在分析、比较和借鉴的基础上设计提高中国汽车产业竞争力的合理化对策。总体来看,本文内容主要由六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引言,它是本文的研究前提;第二部分是关键概念与理论综述,它是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是汽车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它是本文研究的现实起点;第四部分是中德汽车产业竞争力的比较分析,它是本文的研究重点;第五部分是德国汽车对提升中国汽车产业竞争力的有益借鉴,它是本文的研究成果;第六部分是结论,它是本文的研究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