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现代社会,媒体在政策议程设置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政策制定会耗费一定的物力、财力和时间,决定了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竞争不可避免,因此如何在有限的资源限制下,将什么样的问题列入政策议程就显得非常重要。在媒体融合时代,媒体己不能简单充当自上而下传播的角色,而是更加注重互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也利用优势互补,一方面,新媒体的裂变式传播放大焦点事件,凸显社会公共问题的严重性,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社会大众对公共事件的关注,从而使政策议题进入政策制定者的视野,实现政策问题输入;另一方面,传统媒体的持续深入报道增加事件的客观性考虑,在现有权力逻辑和体制下,地方政府官员往往会迅速截获热点,做出相应行动,从而设置政策议程。若焦点事件的传播突破了地方管制,那么公共舆论会向上级施加压力,使其必须对相关事件作出批示,由上而下推动地方政府采取必要的行动,从而设置政策议程。本文通过比较分析、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探析了在媒体融合发展的环境下,媒体如何对政策议程产生作用和影响。在验证媒体对政策议程有正向影响、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政策议程设置中发挥不同作用的基础上,提出媒体对政策议程设置的两条压力路径。通过比较2010年山西疫苗事件与2016年山东疫苗事件,凸显出互联网环境下新媒体的政策议程设置作用,紧接着运用多源流分析框架以2016年山东疫苗案件为例,分析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影响政策议程的动态过程。我国目前未出台《新闻法》,媒体的压力路径只能限定在有限的政治和政策范围之内,超出管制边界媒体就无法发声,无法影响政策议程。总的来看,通过媒体的压力路径推进公共政策制定是一种被动的模式,且越来越常见,但是公共政策的制定应该变被动为主动,一方面需要政策制定者能以更开阔和敏锐的视野发现问题、包容问题,另一方面,也需要政策制定者化被动为主动,主动深入群众搜集民意,与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形成良好互动,不断提升公共决策的公众参与性与政策制定的长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