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彬长区块长6与长7段砂体发育,毗邻烃源岩,储层含油性好,具有广阔的勘探前景。砂岩分布具有“大段多层”,横向上变化快,分布规律难以把握的特征。同时这套砂岩还属于低孔、低渗的致密非常规储层。在生产上表现出普遍含油、局部富集的特征。因此,如何寻找低孔低渗背景下的“甜点”也是该区面临的主要问题。论文以鄂尔多斯盆地彬长地区长6与长7段深湖致密砂岩为研究对象,采用地质、测井及地化相结合的方法,深入研究其中砂体的成因、储层特征以及储层的控制因素,取得以下成果:在深水砂体成因方面,通过对研究区岩心与剖面的观察,总结出了8种典型的岩相与6种典型的岩相组合类型。而后,一方面通过总结不同岩相中岩石的宏观沉积构造与微观结构特征,对各岩相的搬运流体性质进行分析;另一方面,通过建立不同岩相组合的测井相特征,利用研究区丰富的测井资料,对这些沉积物在剖面与平面上的分布形态进行研究。最后,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研究区底部的张家滩页岩厚度分布,对研究区当时古地理格局进行了讨论。基于以上的分析认为,研究区主要发育砂质碎屑流、次生浊流两种重力流沉积与砂质滑塌这类重力砂岩,其中以砂质碎屑流为主,浊流次之,而砂质滑塌仅小范围发育。砂质碎屑流成因的砂岩具有单期规模小、尖灭快,砂体连续性差,但发育期次多的特点。与砂质碎屑流伴生的浊流沉积,虽然大面积分布,但单期规模过小,自身很难形成厚层砂体。研究区厚层砂岩均是以砂质碎屑流为主的重力流砂岩多期次叠加形成,故其中厚层砂体呈现出团块状分布,整体连续性差,近物源区域砂体反而不发育的特点。综合以上分析,建立了研究区深水砂体沉积模式。在常规物性与高压压汞测试的基础上,利用CT扫描、恒速压汞、核磁共振等致密砂岩储层表征技术,建立了基于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差异的储层分类标准。其中Ⅰ类储层主要发育残余粒间孔-溶蚀孔隙,孔隙连通性好,孔喉体积比高,储层物性多在0.6mD以上,且在覆压下渗透率损失小,其中束缚水含量在50%左右;Ⅱ类储层主要发育溶蚀孔-微孔隙,孔喉体积比低,其渗透率在0.4-0.8mD间,但在覆压作用下渗透率损失大,束缚水饱和度在60-70%间;Ⅲ类储层中几乎均为微孔隙,渗透率在0.4mD以下,其在覆压作用下几乎不具渗透率,其中束缚水饱和度在70%以上。通过对研究区储层成岩作用研究得出,压实作用与粘土交代作用是研究区储层中最主要的破坏性成岩作用。建设性成岩作用是溶蚀作用与构造破裂。研究区中应发育有两期溶蚀作用,其中早期淡水溶蚀总体较弱,且产生的孔隙多在压实与胶结作用中被破坏,对储层贡献较小。而后期的有机酸溶蚀能够在一些早期胶结与压实较弱的储层中形成大量的溶蚀孔隙,对储层贡献较大。但后期的溶蚀强度取决于前期压实作用与粘土交代作用的强弱。故这两种破坏性成岩作用对储层的影响最大。而压实与交代作用的强度主要受控于储层中塑性岩屑与粘土杂基的含量。在以上认识的基础上,建立了研究区差异化成岩演化路径,解释了不同类型储层形成机理。塑性岩屑与粘土杂基的含量相对较低的储层,压实作用与粘土矿物的交代作用较弱,早期孔隙保存较好,后期有机酸易于进出,因此,这类储层后期溶蚀作用发育。故其中粒间孔与溶蚀孔发育、喉道干净、连通性好,且在覆压条件下渗透率损失率小,属于Ⅰ类储层。而粘土杂基或塑性岩屑含量较高的储层,由于其受早期的压实作用或粘土交代作用影响较大,当有机酸形成时这些储层已经在上述两种成岩作用下致密,有机酸很难对其进行改造。因此,这类储层中仅残留少量的粒间孔或早期溶蚀孔,且连通性差,微孔隙含量高,渗透率在覆压条件下损失大,故多为Ⅱ类或Ⅲ类储层。最后结合砂体成因与储层主控因素的分析认为,研究区的有利区域主要发育在砂体厚度大,且连片发育的砂质碎屑流砂体之中。而砂质碎屑流砂岩中又以具有强溶蚀特征的Ⅰ类储层与局部的裂缝发育区为甜点储层发育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