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口译员是源语讲话者与译入语听众之间的一座桥梁,短时记忆力亦是口译中连接源语和译入语的一条纽带。因此,良好的短时记忆力是译员得以施展其口译技能的前提条件。口译过程中,短时记忆至关重要。Phelan (2001:4-5)在谈论口译员应具备的资质时说:“口译员需要良好的短时记忆能力来储存他或她所听到的信息……”。在口译的记忆阶段,口译员需要良好的短时记忆能力编码和储存源语信息;在口译的表达阶段,如果没有良好的记忆力,口译员也不能提取储存的信息,并将其解码到译入语。短时记忆是本文研究的议题。根据吉尔的“认知负荷模式”,短时记忆是口译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口译的过程包括:将源语信息编码,储存信息,提取信息和信息解码到译入语。本文指出口译员在口译的编码阶段和解码阶段,都要利用短时记忆能力,并且本文研究短时记忆的理论视角是吉尔的“认知负荷模式”。概括地说,首先本文从口译概况入手,从吉尔的“认知负荷模式”的视角,阐释了短时记忆在口译中的地位;并从短时记忆本身的特点和口译的工作环境两个方面,分析了口译中影响短时记忆质量的因素;然后提出口译中提高短时记忆的策略,包括长期的短时记忆训练的方法,通过译前准备提高短时记忆的途径和实战口译中提高短时记忆的策略。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介绍口译概况和口译研究的意义。口译是将一种语言口头翻译成另外一种语言。口译属于一种跨社会、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众所周知,口译强调准、顺、快,而笔译则讲究信、达、雅。一般来说,口译分为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两大类,它的特点包括口头性、即时性与现场性。接下来第二章是本文的理论框架,分析吉尔的“认知负荷模式”和口译的精力分配。根据吉尔的“认知负荷模式”,口译的过程包括:将源语信息编码,储存信息,提取信息和信息解码到译入语。而且吉尔描述了三种精力分配的组成部分:听力和理解的精力,信息输出的精力和记忆的精力。然后第三章介绍了短时记忆的主要概念,剖析了短时记忆和口译的关系,强调了短时记忆在口译中的重要性。短时记忆是指在短时间内能记住的信息的容量,一般为7±2个单位。并且短时记忆的持续时间以秒来计算。毫无疑问,短时记忆在口译中是非常重要并且必不可少的。短时记忆对口译的两种形式都有益处: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当然,由于时间的限制,同声传译比交替传译更难,而且相对于交替传译,同声传译更依赖于短时记忆。从短时记忆的定义和特点出发,本章分析了短时记忆在口译中的地位,包括在交替传译中的地位和在同声传译中的地位。它们的地位是相似的但不是相同的。紧接着第四章解析了口译中影响短时记忆的因素,一方面是由于短时记忆本身的局限性,比如容量有限,信息缺失,结构涣散和表面信息等;另一方面是因为口译的语境的影响,例如注意力分散,信息的复杂性,精神压力和信息遗忘等等。最后第五章是本文的关键,这章从吉尔的认知负荷模式出发,分析了提高短时记忆的三个策略,包括长期策略,如复述练习,视觉化练习,影子训练,百科知识和扎实的双语功底;译前准备的策略,比如快速阅读草案和专业词汇的准备;还有现场口译的策略,例如正确的注意力分配,激活相关的长时记忆,压力释放和笔记法的运用,并建议我们将这些策略应用到口译实践中去。总之,熟能生巧,短时记忆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本文的核心是将吉尔的认知负荷模式与口译中的短时记忆相结合,探究提高短时记忆能力的方法,包括长期的口译训练,口译的译前准备和实战口译这三个阶段。最后是本文的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