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9年建国以后,农业合作化运动成为继土地改革之后的又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它给农村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也为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源泉。以农业合作化为题材的小说,成为了建国后备受关注且创作数量较多的小说类型。本论文重在探究“十七年”农业合作化题材小说中农民与土地关系的表述,笔者先追本溯源,简单梳理不同时代统治者和有识之士对农民与土地关系的关注及其在文学中的呈现与反映,并根据农民和土地关系的变化发展过程,来解析不同阶段表现农民与土地关系的不同特征;再根据“十七年”合作化题材小说中农民对合作化的不同态度,来分析小说中的农村各阶层农民形象的特点;最后再探寻合作化题材小说中农民与土地关系的叙述特点,并就此进行反思。关于“十七年”农业合作化题材小说中农民与土地关系的表述问题,本论文主要分成五个部分来作探讨:序言部分,先做一个简单的研究综述,再阐明本文的选题原因以及意义。第一部分,分析合作化小说中的土地问题,并揭示不同时段有关农民和土地关系表述的不同特点,指明:互助合作阶段的合作化题材小说创作的主要特点是宣传与造势;合作社(包括初级社和高级社)阶段的合作化题材小说有极高的意识形态的政治自觉,极大的背离了生活的真实,不过少数作家也有清醒认识;人民公社阶段,“大跃进”激荡着大多数作家的心灵,他们为“人民公社”、“大跃进”大唱赞歌,但也因为三年的大灾害,让一些作家不得不作深入的思考,于是开始有了“顶风”之作。第二部分,主要分析合作化小说中的农村各阶层农民形象的特点。笔者根据小说中农民对合作化的不同态度,将小说中的农民划分为先进农民系列、中间农民系列和敌对分子系列,并联系具体作品来作归纳分析,认为:先进系列的农民总是不带任何动摇地积极支持集体合作化道路,并为之而不懈奋斗;中间系列的农民对合作化道路的态度是摇摆不定的,但最后不得不被迫入社;与上述两者不同,敌对分子物质欲望强烈,存在着多种道德缺陷,他们千方百计破坏集体合作化,进行垂死挣扎,但最后也只是走向失败。第三部分,分析合作化题材小说中农民与土地关系的叙述特点:首先在叙事策略上,作家们作为时代中的“被启蒙者”,普遍采取了启蒙叙事的叙事策略,以此达到教育鼓舞农民的目的;其次,在创作合作化小说时,作家们总是先预置了一个叙事意图,再根据叙事意图采取第三人称的全知叙事视角来创作小说:最后,笔者探讨了合作化小说的叙事效果,分别从读者也就是受众及文本自身这两个角度来进行探讨。结语部分,笔者首先肯定了“十七年”合作化题材小说的积极意义,接着又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反思,反思文学与生活、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以及作家个性的坚守与丧失三个方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