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沥青路面建成后就暴露在自然环境中,直接经受着太阳辐射、外界气温及降雨等持续变化气候的影响。同时随着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的快速发展,新建路面在短时间内就已受到相当程度的破损,从而影响到沥青路面的使用性能,因此急需采取相应的预养护措施来延长沥青路面的使用寿命。为使受老化影响的沥青路面得到合理的养护再生,必须对沥青的老化规律及老化机理进行分析及研究。本文通过室内模拟沥青上面层在夏季所承受高温、多雨、紫外线辐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沥青路面建成后就暴露在自然环境中,直接经受着太阳辐射、外界气温及降雨等持续变化气候的影响。同时随着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的快速发展,新建路面在短时间内就已受到相当程度的破损,从而影响到沥青路面的使用性能,因此急需采取相应的预养护措施来延长沥青路面的使用寿命。为使受老化影响的沥青路面得到合理的养护再生,必须对沥青的老化规律及老化机理进行分析及研究。本文通过室内模拟沥青上面层在夏季所承受高温、多雨、紫外线辐射剧烈的环境,结合循环次数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温度、紫外线及水等因素,设计出室内“光、热、水”多因素耦合循环老化试验。根据在国家气象科学数据中心收集的资料,分析江苏南京地区紫外辐射强度、温度(夏季高温)、水(降雨量)等气候分布状况,确定室内模拟加速老化环境条件:辐照强度46.6 m W/cm2、老化温度70℃、单次喷淋时间3分53秒。针对形貌特征变化、宏观性能变化、黏附性能变化、微观结构变化四个方面对基质沥青耦合循环老化规律进行试验研究。建立宏观性能与黏附性能老化速率预估方程模型和相应的微观结构老化动力指数方程,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得到耦合循环老化过程中基质沥青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能、黏附性能的关联度。分析得到基质沥青多因素耦合循环老化机理,即光热老化是沥青各微观组分共同参与的光热氧化反应,氧化反应在高温下变得剧烈,紫外线激活热氧老化产生的极性基团,进一步引发氧化反应;热水老化是交互的、一起作用的热水氧化反应,水中的极性基团令沥青质在沥青和水的反应作用界面上富集成较强的结构膜并逐渐硬化变质;光水老化是紫外光与水、氧耦合反应,紫外辐射使微观结构产生缩合效应,导致沥青质的聚集絮凝沉淀析出,胶体体系由溶胶向凝胶、由胶体向固体转变,而水通过溶解部分老化产物向下渗透,加速了沥青老化。而在光、热、水耦合循环的作用下,使得沥青轻质组分挥发氧化,各微观组分发生变化,如芳香分转变成胶质、胶质转变成沥青质而饱和分促进了这种转变,进而导致结构稳定性降低,最终表现为沥青宏观性能与黏附性能衰减。通过基于老化指标的预养护时机分析方法,选择沥青的黏附性Ad作为决定性老化指标,分析出三组耦合循环老化(L3)是在“光、热、水”多因素耦合循环老化试验中基于黏附性能的老化沥青雾封层最佳预养护时机,基于黏附性能的雾封层最佳预养护时机为黏附性Ad数值在1%~5%。采用性能设计法确定了再生还原材料的最佳用量,有机硅雾封层最佳掺量为6%,再生雾封层最佳掺量为4%。从形貌表征、宏观性能、黏附性能三方面对有机硅雾封层与再生雾封层对老化沥青养护再生效果进行评价分析。本文研究的基质沥青耦合循环老化机理可以为老化沥青路面的养护再生工作提供切实严谨的理论依据并指导实际工程,分析出的基于沥青黏附性能的雾封层最佳预养护时机,为再生雾封层技术在我国的推广应用提出合理的指标与时机。
其他文献
隧道结构病害复杂多样,且隧道底部结构损伤具有隐蔽性强、处治困难特点,严重威胁隧道安全运营。本文针对既有水平层状岩体隧道运营中出现隧底损伤现象,基于既有资料调查结果,采用数值分析方法,对地应力条件、地形因素、仰拱结构与底部脱空影响下的隧道底部结构力学响应与损伤特点开展研究,分析不同因素对隧底损伤影响机理,并依据隧道围岩特点、地应力条件与结构损伤状况提出针对性处治方案并验证处治效果。本文的主要内容与结
有机相变材料普遍具有热存储密度高、自身温度和体积变化小、无毒无腐蚀、成本低和化学性质稳定等优点,能吸收和储存热量并将热量释放到环境中,在新能源开发利用和热能储存领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有机相变材料普遍存在熔融泄漏和热导率低的问题,严重制约了相变材料的实际应用和发展。其中,聚乙二醇(PEG)是目前应用最广的有机相变材料,但同样存在稳定性差和热导率低的问题。因此,PEG的封装定形和导热强化成为研
植物源组织(叶片)是光合作用同化产物的合成场所,产物主要以蔗糖的形式存在。蔗糖在韧皮部中装载,经过长距离运输、卸载并转运到不同的库组织中。在库组织,蔗糖被水解还原成葡萄糖和果糖(己糖)后,转运到胞内和胞外空间,在呼吸作用和碳水化合物的生物合成和利用中发挥功能。蔗糖水解生成己糖的过程主要由两种酶介导催化,一种是蔗糖合成酶(sucrose synthase,Susy);另一种是广泛分布在胞质、细胞壁和
纤维素和甲壳素是地球上含量最高的两种生物质资源,由于这两种物质均不溶于水,限制了它们的应用范围。通过缩小纤维素和甲壳素的尺寸,使其能在水溶液中形成稳定的悬浮液,有利于拓展它们的应用范围。本文以开发无毒且环境友好的天然低共熔溶剂(NADES)用于生物质纳米材料的可控制备及功能化应用为目标,研究了不同组成的胆碱类低共熔溶剂(DES)制备纳米纤维素和纳米甲壳素的工艺条件,探讨了将其用于稳定Pickeri
中山杉(Taxodium hybrid‘Zhongshanshan’)是落羽杉属(Taxodium)杂交选育出的优良无性系,具备早期速生、耐水湿、耐干旱、抗风和耐盐碱的优良特性,是沿海滩涂造林的优良树种。作为速生材树种,中山杉在生长过程中易受到环境和重力的影响,从而产生应压木。应压木的结构和性能与正常材有极大差异,在加工利用时极易干缩和开裂,降低木材质量。因此,对中山杉应压木的解剖结构和物理力学性
本课题以220℃(户外用)热处理杨木为原料、硼酸为预处理试剂制备无胶刨花板,并利用实验室自制热压装置(可实现连续温度、压力、位移等在线测试)对无胶刨花板热压过程中的压缩、回弹特性进行系统的研究,为无胶刨花板的高效制备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无胶刨花板的制备工艺实验表明:硼酸溶液预处理可显著改善刨花板的尺寸稳定性,改善刨花板的力学性能。正交试验制备无胶刨花板的最优工艺参数为:预处理
林木结构参数是森林资源调查的重要内容,也是森林资源动态监测和经营管理的基础。如何快速、精准、非破坏性地获取林木结构参数并测算材积是改进传统调查手段亟需解决的问题,地基激光雷达技术(TLS)的高精度三维信息表达能力能够弥补传统人工调查存在的不足。如何从TLS点云中高效、完整地进行主干点云的提取,保留林木主干表面凹凸不平的特征,用于相应林木参数提取与后续应用,值得深入研究。同时,TLS能够通过非接触的
生物质是唯一以含碳物质形式存在的可再生资源,具有资源量大和CO2零排放等优点。生物质热解可以将生物质原料转化为具有多种用途的气(不可冷凝气)、固(生物质炭、活性炭)、液(生物油、竹木醋液等)产品而获得广泛关注。然而,生物质原料氧含量高、灰分多、热值低,极大地制约了生物质热转化利用。基于此,本文以农林生物质及其三组分(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为实验原料,以烘焙脱氧和洗涤脱灰为生物质改性提质预处理方
牛血清白蛋白(BSA)因其完全的生物相容性,无毒性和免疫原性,易于生产和廉价,良好的体内稳定性,及易于进行基团修饰的特点,成为一种被广泛应用的多功能纳米载体。近红外(NIR)光响应型纳米材料不仅具有良好的组织穿透能力,实现肿瘤的光热治疗,还能促进其负载抗癌药物的可控释放,并且在循环肿瘤细胞(CTCs)的捕获和释放中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本论文以BSA为模板合成CuS@BSA,再通过对BSA的不同表面
随着电子产品以及电气设备的广泛应用,导致电磁辐射污染加剧,并产生恶劣的后果。除水和空气污染外,电磁辐射污染已成为一种新型的环境污染。社会迫切需要重量轻,厚度薄,有效吸收频带宽,电磁波吸收能力强的电磁波吸收材料。本文采用酚醛树脂和三聚氰胺树脂为碳基前驱体,通过和磁性材料复合。采用原位碳化得到三种磁性碳泡沫电磁波吸收材料。(1)酚醛树脂基磁性碳泡沫采用酚醛树脂和乙酰丙酮铁-N-N二甲基乙酰胺(F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