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个女人》(Three Lives, 1909),是现代主义文学之母—美国旅法女作家格特鲁德·斯坦因( Gertrude Stein, 1874-1946)早期的重要代表作之一,是格特鲁德·斯泰因摆脱19世纪文学进入二十世纪文学的里程碑。它由三个独立的故事组成,分别描写的是三个女人的日常生活,两个德国移民女佣(好人安娜和温柔的莉娜)和一个名叫梅兰克莎的黑人姑娘。评论家们对《三个女人》的讨论多从女性主义、种族主义、阶级、心理主义和同性恋等立场出发,对它的写作技巧讨论主要是中篇小说“梅兰克莎”中的语言重复。这些研究成果的存在,一方面证明了该作品本身所具有的文学价值,另一方面也暗示了对该文本的研究还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形式领域的实验与革新是斯泰因文学成就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三个女人》为她的“形式具有表意功能”的观点提供了有利的证据。而从文体学的角度解读斯泰因的《三个女人》更能体现其文体特色及语言特征。以澳大利亚著名语言学家M.A.K.韩礼德(1925- )为代表的功能文体学不仅侧重于语言形式的分析,而且将语篇分析与社会意识形态结合起来。本论文以韩礼德的功能文体学作为理论基础,试图从概念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三个方面来阐释《三个女人》的主题,并探讨该作品的文体和主题之间的关系是如何通过语言学手段来实现的。本论文共分七章:第一章为导言,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斯泰因作品《三个女人》的研究背景,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以及论文大纲。第二章为文献综述,主要分析国内外对《三个女人》的研究现状。第三章把功能文体学理论作为本论文的理论基础,阐释其概念、人际及篇章功能。第四章应用韩礼德的概念功能中的及物性系统,从主仆情、亲情、爱情和友情各方面分析三个女主人公在不同时期的心理发展历程。通过语言结构的分析,揭示三个女人与小说中其他人物之间的矛盾关系,分析她们是如何走向殇情命运的。第五章应用韩礼德功能文体学的人际功能中的人际评价系统,分析作者对小说中主要人物和事件的态度和情感,从而折射出三个女主人公漫长而痛苦的人生历练。同时应用情态系统来分析小说中人物的特征及他们之间的社会关系。第六章从语篇功能中重复艺术的角度来分析宏观重复和微观重复是如何有效实现悲剧命运主题和语篇连贯的。本章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来探讨重复艺术。二者的有机结合有助于作者构篇成章,有利于读者挖掘文本的深层内涵。第七章总结全文观点从而指出功能文体学能够通过语言结构的分析来有效阐释三个女主人公悲剧命运主题。本论文试图从功能文体学的角度去诠释《三个女人》来说明功能文体学不仅能为文学文体的研究提供一个强有力的分析工具,而且能充分揭示作品中主题与文体之间的关系。从功能文体学的角度分析《三个女人》,这是对斯泰因研究的补充,拓宽了斯泰因研究范围上的视野。同时,本研究期望能为读者更好地解读和鉴赏其他文学作品的意义和艺术价值提供一定程度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