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辽金排箫探析

来源 :西安音乐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joh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排箫是一种传统的多管气鸣类吹奏乐器,其在中国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据史料记载,排箫由舜所造,是乐舞《韶》的主要伴奏乐器;西周至战国时期,排箫使用于郊庙祭祀之乐,奠定了其在雅乐中“礼器”的重要地位;秦汉时期排箫发展兴盛,广泛用于鼓吹乐和乐舞百戏,排箫形象多见于大量画像石、乐舞俑图像中;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东传,排箫在继承汉代排箫特征的基础上开始与佛教音乐相结合;隋唐时期排箫迎来其发展的高峰,全面应用于雅乐、燕乐、鼓吹乐和宗教音乐之中;宋元之际排箫的使用范围大幅度缩减;明清时期排箫只用于雅乐之中,一直到雅乐体系瓦解。宋辽金是排箫发展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排箫的形制以及应用等情况都在发生变化。排箫在其整个发展进程中,留下了大量的文献记载和以多种方式呈现的图像资料,这些文献资料与具有生动性、直观性的图像资料为排箫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和宝贵资料。本论文分为四个部分,以宋辽金时期排箫的文献记载和图像资料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历史中排箫称谓的变化、宋辽金时期排箫图像呈现出的形制特征以及宋辽金时期排箫的应用场合、在不同乐队组合中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与研究,进而全面了解这一历史时期排箫的发展特点。第一部分:文献记载之排箫称谓考证。主要通过梳理文献资料来了解古代排箫的称谓的变化情况,对宋以前和宋以后历代正史中排箫的两种称谓“箫”与“排箫”进行考证,并对正史以外文献资料中所记载排箫的别称进行研读与分析,整体把握排箫的发展概貌。第二部分:宋辽金排箫之图像概述。主要对搜集到的宋辽金排箫图像进行梳理,将其分为乐舞壁画中的排箫、砖雕石刻中的排箫、器物及图录中的排箫。图像资料具有直观性、生动性等特点,是乐器研究过程中重要的参考资料。第三部分:宋辽金排箫之构造与形制。通过对宋辽金三个时期排箫图像进行分类梳理与分析,结合文献记载研究这一历史时期排箫的构造与形制,初步掌握图像整体反映的内容,并且试分析排箫形制变化的原因。第四部分:宋辽金乐队编制中的排箫。本章从文献和图像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文献资料中主要记载了排箫在宫廷音乐中雅乐和鼓吹乐乐队的应用情况。从图像资料中不仅仅能看到排箫本身,还可以直观地看到演奏排箫的乐人、排箫演奏时周围的场景、与之相对应的乐队组合等信息,所以运用“整体性”研究的方法,一方面从“应用”的角度来分析排箫在宋辽金时期音乐中的发展特点,以及在音乐活动中的功能与地位,另一方面为了解汉族与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交流提供一个视角。文章从两方面进行分析,以期全面了解宋辽金时期排箫的应用场景、乐队组合等情况,以及排箫在宋辽金时期衰落的历史原因。
其他文献
为了满足低压配电系统智能化、网络化和自动化的要求,提出了一种Ethernet-Modbus通信适配器的设计方法和实现方案.通过研究工业以太网与RS485总线的协议转换技术,以Modbus协
针对不同强度级别的管线钢X70和L245对接的焊接工艺进行了研究.通过碳当量计算和金相组织观察,分析了钢材焊接性;确定出预热和层间温度;选择了焊接材料;并进行了坡口设计.同
“圈舞”是最早萌芽的集体舞蹈形式之一,也是世界各地最古老且普遍的舞蹈形态。作为全世界人民所共有的一种舞蹈形式,循圆而舞在我国各地区、各民族中也是一个基本现象,与同样古老的“对舞”“排舞”不同的是,“圈舞”是始终循圆形轨迹不断舞动的一种舞蹈表现形式,最基本特征不在于具体的舞蹈动作与动律,而在于这种舞蹈采用一种360度圆环状的队形结构,由人们不断随着圆形走势围绕某个“圆心”进行舞动。通过对“圈舞”历史
为了解决传统的以硬件为主的发射筒环境监控系统操作复杂、交互性差等问题,利用虚拟仪器技术开发了其温湿度监控系统。该系统实现了发射筒內温度、湿度的实时采集、显示和存
基于深度图的视点合成技术已成为国际视频技术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实现的基于深度图的三维/多视点视频视点合成算法,在点对点的三维变换的基础上增加了深度图预处理、去像素重叠、基于空间对象的插值等优化,此外试图针对不同的应用场合,对变换图像进行不同的空洞填补方法。实验结果表明,本方法最后合成的视点图像具有良好的视觉效果。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不管是工业、农业、商业以及居民的用电量,每年都在大幅度增加。电能是清洁能源,可以有效减少污染。在全世界大力提倡清洁能源倡导下,用电需求变得越
目的观察自制地黄乳膏对津伤风燥型乏脂性湿疹、皮肤瘙痒症和寻常型鱼鳞病的治疗作用,评价地黄乳膏治疗以干燥、脱屑和瘙痒为主要临床表现、辨证属津伤风燥型皮肤病的疗效,探索地黄乳膏外用对皮肤屏障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1月期间于武汉市第一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34例符合津伤风燥型乏脂性湿疹、皮肤瘙痒症或寻常型鱼鳞病诊断标准的患者,采用自身对照研究,观察部位为患者双小腿,治疗组予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