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CrNiMo7-6钢外圆磨削温度及表面完整性研究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xin0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我国的高端装备制造技术与国外先进水平相差较大,高端关键零部件约80%依赖进口,严重影响着我国的高端装备行业的发展。要改变这一现象,解决卡脖子问题,就要淘汰现有的“成形”制造,超越表面完整性制造,创新抗疲劳制造理论与技术,并在制造企业中快速实现技术推广与应用。磨削加工是精密加工的最后一道工序,不仅能够保证工件所需的尺寸精度,还能获得较好的表面完整性。工件的表面完整性主要包括表面形貌、表层残余应力、表层硬度以及微观组织等几个方面,它们是评价抗疲劳制造工艺的基础。然而,磨削过程中固有的磨削温度如果不加以控制,会导致磨削微刃的快速磨损和工件尺寸精度的不准确,特别是当温度超过某一临界值后工件表面将会出现残余拉应力、表层硬度降低等状况,其结果直接影响工件的使用性能。因此,研究磨削过程中磨削温度和工件表面的完整性,对实现高表面完整性的磨削是有重要意义的。18CrNiMo7-6合金钢经渗碳淬火后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和机械性能,被广泛应用到航空、船舶、高铁等高端装备行业。本文以干式外圆切入磨削的试验方式,探究磨削参数对18CrNiMo7-6渗碳淬火钢的磨削温度及表面完整性(以表层残余应力为主)的影响规律,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磨削试验采用红外热像仪测温方法,设计了样块表面辐射率值的测定方案,确定了磨削试验过程中工件表面的辐射率值为0.1。(2)设计了18CrNiMo7-6干式外圆切入磨削的单因素试验方案,试验结果表明:在干式磨削的过程中,工件每转的横向进给量对磨削力和磨削温度的影响较大,工件转速对二者的影响很小。磨削温度与切向磨削力相关。随着工件每转的横向进给量的增大,切向磨削力增大,工件表面的温度先急速上升后增长缓慢。(3)研究分析了磨削参数、磨削力和磨削温度、表层残余应力之间的关系。磨削力和磨削温度在残余应力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相反,磨削温度是表面产生残余拉应力的主要因素。在磨削过程中存在一个温度阈值,当工件温度超过该值(约340℃)后,表面会出现残余拉应力,温度越高,表面产生的残余拉应力越大。(4)干式磨削可用于小进给精加工(vs=32 m/s,wn=80 r/min,fr≤0.2mm/min),不仅能够在工件表层引入残余压应力,还能够获得较低的表面粗糙度值,并且对表层硬度的影响很小。
其他文献
背景与目的:食管癌是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的恶性肿瘤,我国食管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占全球的一半以上。鳞状细胞癌约占我国食管癌的90%。食管癌早期症状不明显,多数患者发现已经是中晚期,直接手术难度大且预后较差。新辅助化疗在局部晚期食管鳞癌的治疗中被广泛接受,但是经过根治性手术的食管鳞癌是否需要辅助放化疗或放疗还是一个未知数。本文的目的是研究辅助放化疗或放疗是否可以改善行新辅助化疗后根治性切除术的局部晚期食
研究背景及目的胃癌是全球常见恶性消化道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及死亡率均位居世界前列。我国约80%胃癌患者确诊时已进入中晚期阶段,单纯手术切除效果不理想,术后复发、转移率高,总体生存率差,而且术后给予辅助治疗也未能达到满意的疗效。为降低肿瘤分期,提高R0切除率,改善患者术后的生存状况,术前新辅助化疗已被应用于局部进展期胃癌(Local Advanced Gastric Cancer LAGC)患者。第8
随着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电子设备的广泛应用,电磁污染已经成为工业、商业以及军事等领域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电磁辐射干扰不仅会影响精密电子仪器及系统的正常使用,还会污染环境及影响人类健康。因此,需要有效的举措来控制或减轻电磁污染。电磁屏蔽材料是实现高效电磁屏蔽的关键因素。传统的电磁屏蔽材料以金属材料及聚合物复合材料为主,但已难满足快速发展的可穿戴电子设备的要求。与此同时,日益复杂和多元化的电子器件使用
背景食管癌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恶性程度高预后差,死亡率在全部癌种中排第6位,在我国位于第4位。由于食管癌病情隐匿,绝大多数患者确诊时已于中晚期,经单独手术的总体5年生存率较低。经过近几十年来的探索,新辅助化疗被证实可以对肿瘤进行降期、消除微转移并延长患者远期生存,新辅助化疗已经逐步成为食管癌尤其是局部晚期食管癌的主要治疗方式之一。根据多项临床研究的结果表明,新辅助化疗有效的患者其5年
学位
背景和目的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是泌尿生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经循环转移是肾细胞癌转移灶形成的重要途径。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s)是指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脱落或转移到外周血中的肿瘤细胞。它们可能附着并生长在远处器官,长期以来被认为是肿瘤侵袭性的标志。循环肿瘤细胞的检测为评价肿瘤负荷和侵袭性提供了一个新的有力工具。在本
知识库问答融合了自然语言处理的核心技术,旨在利用知识库中的三元组回答用户的自然语言问句,现已逐渐成为人机交互的新趋势。面对大规模知识库,自动问答技术提供了一种高效、准确的信息获取方式与途径。近年来,国内外开始涌现一些大规模的知识库,如国外的Freebase、DBpedia,以及国内由NLPCC在2016年在KBQA评测任务下提供的开放域中文知识库等等,它们都提供了大量数据基础,使得基于大规模的知识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RFA)治疗第二肝门区肝细胞癌(HCC)与非第二肝门区肝细胞癌(HCC)的疗效和并发症,探索导致经皮RFA治疗第二肝门区HCC技术失败和影响患者肿瘤局部进展和无病生存期的风险因素。材料与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接受超声引导下经皮RFA治疗HCC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共纳入86例第二肝门区HCC患者,根据肿瘤解剖位置随机选择匹配86例非第二肝门
在本论文中,首先利用零曲率方程,从一个3×3矩阵谱问题出发,推导出了WadatiKonno-Ichikawa方程族的超扩展;然后利用超迹恒等式建立它的超Bi-Hamilton结构;最后利用谱参数展开法得到超Wadati-Konno-Ichikawa方程的无穷守恒律.
背景和目的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简称脑瘫,是由于中枢神经病变所引发的运动障碍、姿势发育异常、活动受限的症候群。患儿出生前后1个月内,在各种危险因素的影响下,发生非进行性、永久性的神经发育障碍。目前在我国的脑性瘫痪发病率为2.0‰~3.5‰,相比于全球范围内的1.2‰~5‰略有所低。由于脑部损伤的永久性结果,临床上并没有完全治愈脑瘫的方式。但通过外科手术很大程度上可以矫正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