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是目前治疗冠心病经典的、可靠的治疗方法,而CABG中常伴随急性的炎症反应过程,炎性因子和内皮细胞在其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作为一组具有细胞间通讯功能的低分子量的多肽,炎性因子对术后的炎症应答有决定性的影响。抗炎因子和致炎因子的促炎—抗炎自稳失衡是炎症反应引起心肌损伤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炎症反应是机体复杂的反应过程,其间涉及多种炎症介质,其中TNF-α、IL-6、IL-8是主要的致炎因子,IL-10是主要的抗炎因子。研究炎症因子术后的表达水平,对预防术后病人的器官损伤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目的在于运用液相芯片技术研究冠心病CABG术后的炎性因子的动态变化和术后器官功能障碍的关系、初步探讨常规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N-PUMP CABG)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ABG,OPCABG)手术后抗炎和致炎因子的促炎—抗炎自稳失衡关系,围手术期炎性细胞因子和心肌损伤指标的变化程度,比较二者围手术期炎性反应和心肌损伤程度以及液相芯片—这一新兴的检验手段的临床意义。实验方法:选取单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病人158例。通过液相蛋白芯片的方法检测手术前,术后1小时,术后4小时,术后24小时及术后72小时的血浆中IL-6、IL-8、IL-10及TNF-α的表达水平,并同时检测CKMB、TNI指标,监测病人术后的血压、心率、体温等基本生命征,观察各组病人术后临床资料,对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CABG围手术期IL-6、IL-8、IL-10、TNF a呈动态变化。IL-6、IL-8、IL-10在术后1小时达峰值,而后开始下降,在72小时均未回到术前水平(P<0.05);TNFa术后1小时呈下降趋势,24小时最低,72小时恢复到术前水平(P>0.05)。IL-6、IL-8、IL-10、TNF a术前在体外循环组与非体外循环组未见差异(P>0.05)。IL-6、IL-8、IL-10在术后1小时起的时间点均高于体外循环组,IL-6在1小时、4小时和72小时有显著差异(P=0.049、P=0.034、P=0.007),而两组的24小时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308);IL-10在1小时和4小时有显著差异(P=0.046、P=0.049);而两组的24小时和72小时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866、P=0.303);IL-8在1小时、4小时有显著差异(P=0.049、P=0.040);而两组的24小时和72小时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303、P=0.077)。体外循环组与非体外循环组术前TNF-a水平未见差异(P=0.713),术后1小时起的时间点均低于非体外循环组,在4小时有显著差异(P=0.003),而两组的1小时、24小时和72小时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254、P=0.866、P=0.395)。体外循环组与非体外循环组术前CK-MB、TNI水平未见差别(P=0.598、P=0.895),术后均高于非体外循环组,在4小时、24小时和72小时有显著差异(P<0.05),体外循环组与非体外循环组的IL-6、IL-8、IL-10均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0.40)。结论:CABG患者术后伴随急性的炎症反应过程,这种炎症反应有一定的持续性,术后致炎因子、抗炎因子与术前相比均有明显的升高,IL-6 IL-8 IL-10成呈波峰式动态变化,TNF a成呈波谷式动态变化;体外循环组的炎症反应强于非体外循环组;非体外循环组对心肌的损伤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