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寒草甸分别占我国草地面积的17.8%和青藏高原草地面积的49%,是牧区人民生活,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目前草地退化问题日益突出,退化草地的生态恢复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和重要的研究对象。本研究通过对退化高寒草甸实施封育、划破、施肥和补播措施进行恢复改良,从植物养分利用特征,凋落物分解及土壤养分供给特征三个主要方面,分析退化草地恢复过程中植物群落变化特征及机制。主要结论如下:(1)放牧压力解除后,高寒草甸植物同化物的分配模式发生改变,草地地上总生物量在第二年达到最大值(410.4±16.1g/m2),随后逐渐降低;而地下生物量在封育第一年最大(10.3±1.5kg/m2),随后逐渐降低。各功能群植物的生物量积累速率也不一致,其中莎草类植物增幅较大,而禾草类及杂草类比例降低,但植物多样性无显著变化。(2)高寒草甸植物生长受氮素的限制作用强于磷素,植物的氮磷比在个体水平和群落水平的平均值分别为8.55和8.47。禾草类植物氮素利用效率(植物绿色组织C:N)最大(30.85),其次为莎草类(24.71),杂类草最小(19.60);磷素利用效率(植物绿色组织C:P)禾草类最大(232.17),莎草类次之(223.22),杂类草最小(171.52)。莎草类氮素的回吸收效率(49.87%)高于禾草类(29.67%)和杂草类(32.59%),莎草类(70.13%)和禾草类(72.17%)的磷素回吸收效率接近,均高于杂草类(63.42%)。(3)高寒草甸植物氮磷利用效率及氮磷回吸收效率共同决定了植物凋落物品质,进而影响了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和碳氮磷的养分归还效率。植物凋落物分解速率与凋落物氮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凋落物碳氮比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而植物凋落物中的氮磷含量又分别与植物氮磷利用效率及氮磷回吸收效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4)高寒草甸植物氮素和磷素利用效率的高低是决定该植物在群落中优势地位的重要因素,而与植物的氮磷回吸收效率无关,且退化草地随封育时间的延长,植物在群落中的优势地位与植物氮磷利用效率的正相关关系愈加强烈:退化草地施加羊粪后土壤肥力得到提升,氮磷利用效率及回吸收效率较高的莎草类与禾草类生物量显著提高,地上总生物量增加;人为补播垂穗披碱草种子短时间内增加了禾草类的生物量,但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莎草类比例也显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