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应用超声影像学方法,对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女性盆底重建手术前后盆底器官位置、盆底支持结构及植入的网片进行观察,研究比较手术前后盆底结构的改变及探索网片的超声评价方法,以期为盆底重建术的评估提供影像学支持。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8年9月因盆底器官脱垂于我院就诊并接受盆底重建手术的POP患者50例,进行脱垂相关的症状和体征评估,并应用经会阴盆底超声对盆底器官位置、盆膈裂孔及阴道横断面进行观察,研究超声所见结构异常与临床症状体征的相关性。术后患者进行3个月、6个月随访,评估症状、体征,并采集盆底二维及三维超声图像。根据手术是否植入人工合成网片将患者分为网片组与传统组,比较各组手术前后盆底结构的改变及两组间术后盆底结构的差异。使用高频线阵、三维凸阵、腔内端扫式、腔内双平面探头等不同超声成像手段对网片进行离体和体内观察,探索网片的超声扫查技巧及声像图特征。结果1、盆底超声能够有效诊断POP并鉴别发生脱垂的器官。超声评价盆腔器官位置及盆膈裂孔大小与临床脱垂程度存在相关性。随脱垂程度加重,超声测量盆腔器官位置降低,盆膈裂孔增大。2、盆底重建术后,最大Valsalva状态时发生脱垂的器官的位置在术后较术前有明显上升。术后网片组膀胱位置较传统组高,但差异不显著。术后3月及6月随访盆腔器官位置无明显改变。3、盆底重建术后静息状态和最大Valsalva状态时盆膈裂孔均较术前减小,网片组裂孔减小更为显著。术后传统组盆膈裂孔大于网片组,但差异不显著。术后3月及6月随访盆膈裂孔大小无明显改变。4、POP女性中段阴道横断面失去正常的“蝶形”形态,阴道旁结缔组织回声杂乱,有“空洞样”改变。盆底重建术后阴道形态及阴道旁结缔组织回声改善,但不能恢复正常。5、离体网片的超声观察显示,网片在不同切面分别显示为线状及片状网格样高回声结构。正常平铺的网片回声均匀。卷曲、折叠的网片可见局部增厚、回声增强,以及形状的相应改变。6、阴道前壁网片植入术后,超声观察网片呈尿道与阴道间的线状中等回声或稍高回声,足侧达尿道中上段,头侧达膀胱底部后壁。盆底肌收缩及最大Valsalva动作时随盆腔器官同向运动。功能正常的网片在最大Valsalva动作时限制膀胱位置的过度下移。7、术后盆底网片的评估需要多种超声检查方法进行观察。经会阴超声是评价网片功能的主要方法。经阴道超声是网片形态评价的主要方法。结论1、超声评估盆底器官脱垂与POP-Q评分具有相关性,是盆腔器官脱垂的可靠影像学评估方法。2、盆底重建术后盆腔器官复位,盆膈裂孔异常扩张、结缔组织异常得到改善,但不能恢复到正常状态。术后短期随访网片组和传统组盆腔器官位置无明显差异。网片有助于改善盆膈裂孔的异常扩张。3、超声可评估网片的形态、位置和功能,是评价盆底重建术植入的网片的有效影像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