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转体施工工艺最初应用于河流、山涧等不利地形的桥梁修建中。随着我国交通事业的迅猛发展,城市立交桥以及高铁高架桥的大量修建,该工艺的应用从山区渗透到城市。桥梁转体施工工艺与传统施工方法如悬臂拼装、悬臂浇筑法等相比较操作简单、施工周期短和不中断交通等优点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往对转体施工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转体施工工艺的改进,转动球铰的制作精度,而对转体施工过程中整个悬臂梁受力形式的研究相对较少,特别是对转动球铰的受力特性的研究更为鲜见。本文结合静海县南常公路上跨京沪铁路及104国道立交桥转体施工工程,考虑各种工况对转体施工桥梁各构件进行受力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转体施工工艺和不平衡重计算公式的总结归纳;2)转体上部结构稳定及悬臂端挠度验算;3)不平衡重、转体速度和转体加速度对上部结构的影响分析;4)转体前后转动结构各构件受力分析;5)风荷载作用下,转动球铰接触面应力分析;6)改进原模型对其进行受力分析,将结果与原模型对比。通过分析探究,本文得出了以下结论:(1)不平衡重对转体结构影响比较大,不平衡重应控制在1%以下;风荷载对转体结构稳定性影响较小,但不平衡重对纵桥向的影响不容忽视。转体过程中主梁根部、主梁边缘处、主梁与主墩交界处是上部结构相对薄弱的环节。针对不同转速,不同转动加速度对上部梁体进行分析,由分析结果知匀速转动对上部梁体影响不大,而旋转的加速度值必须进行限制。(2)转体施工前球铰各构件应力值普遍较小,处于弹性阶段;得到转动球铰的受力特点和接触面应力分布规律,球铰表面应力呈中间小两端大分布;其次考虑风荷载影响下,分析转体施工前后上下转动球铰应力变化情况,最终得出在9级大风天气下,上球铰部分混凝土应力值超出了其设计值,所以转体施工应尽量避免大风天气。(3)改进模型后,相同条件下分析结构与原模型的受力差异,得出改进后的模型不会出现悬臂效应,并且使得接触表面应力分布更为均匀,更符合设计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