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主要观察“真武汤”治疗脾肾阳虚型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临床观察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方法,共纳入来源于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的门诊或者住院部的符合脾肾阳虚型膜性肾病患者60例,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予基础治疗(包括起居饮食、抗凝、降脂、降尿酸、ACEI/ARB治疗)。治疗组予基础治疗+真武汤,疗程共8周。监测所有患者治疗0周、4周、8周的24小时尿量、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浆白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血钾、血肌酐及中医症状、症候积分变化。通过与对照组的比较,观察“真武汤”治疗脾肾阳虚型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疗效及安全性。结果:1.一般情况比较:对纳入的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治疗前24小时尿量、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浆白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血钾、血肌酐及中医症候积分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治疗组治疗4周后、8周后的实验室检验指标包括24小时尿量、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浆白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血钾、血肌酐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知,治疗组方案可改善24小时尿量、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浆白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对血钾、血肌酐无明显影响。3.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对照组治疗4周后、8周后的实验室检验指标包括24小时尿量、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浆白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血钾、血肌酐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知,对照组方案可改善24小时尿量、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浆白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对血钾、血肌酐无明显影响。4.两组患者24小时尿量检验指标的比较,在4周时、8周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增加尿量方面,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24小时尿蛋白定量检验指标比较,8周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周时治疗组降低24小时尿蛋白效果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血浆白蛋白检验指标比较,8周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周时治疗组提升血浆白蛋白效果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检验指标比较,在4周时、8周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降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无差异。两组患者血钾、血肌酐检验指标方面,在4周时、8周时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方案对血钾、血肌酐影响无差异。5.中医症候方面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改善中医症候方面,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脾肾阳虚单个中医症候疗效比较:治疗后治疗组在水肿、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夜尿清长、面色晄白、纳呆、大便不实、脘腹胀满的症候改善程度具有差异(P<0.05),尤其在改善水肿、畏寒肢冷、面色晄白症状,两组差异显著(P<0.01),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在改善倦怠乏力中医症候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明显(P>0.05)。6.疾病总体疗效方面,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86.6%,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60%,经秩和检验分析,治疗组疾病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7.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生化指标显著异常及附子相关副作用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结论:真武汤可以提升脾肾阳虚型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尿量、提高血浆白蛋白水平,减少尿蛋白;同时在改善中医临床症候、症状方面具有明显效果。真武汤可以提高脾肾阳虚型特发性膜性肾病的总体疗效。真武汤使用过程中未出现不良反应,临床应用安全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