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改革进入深水区,金融排除对于弱势群体在获得金融资源上的阻碍作用越来越明显。具体表现在,银行等金融机构大量关闭欠发达地区的业务网点,银行以提高金融资源门槛的方式将众多的低收入群体排除出服务对象。为了解决金融排除问题,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公布的“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了多项措施。例如,为服务实体经济,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和提升金融服务效率被放在首位。至十三五末,我国要建成涵盖商业性金融、开发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的金融机构体系。民间资本与现有金融机构间要分工合理、相互补充。金融服务的对象要向中小微企业与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倾斜。本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江苏省为典型案例,从县级尺度探索性的研究金融排除问题的成因,在全国范围内也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根据本文的研究,我们发现金融排除阻碍了县域经济体系中弱势群体对金融资源的获取,而且这种现象在经济落后地区更加明显。以江苏省为例,从银行网点分布、金融相关比率、存贷比以及储蓄率四项与金融排除相关的指标来看,落后地区相对于发达地区存在显著差距,但是这种差距随着时间在逐渐缩小。本文又在前人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建立了包括地理排除、评估排除、营销排除和自我排除的四维评价体系。利用这一评价体系完成了2001年和2010年两个时间截面上,江苏省县域金融排除地区的确定。从结果上看在2001年江苏有12个地区发生金融排除,而2010年则仅有7个地区发生金融排除,有将近1半的地区摆脱了金融排除的状态。江苏县级地区的金融排除问题总体发生改善,但部分县市的金融环境仍然较为恶劣,发生金融排除的地区都为苏北地区。同时,在空间演变格局上,江苏省县级地区整体呈现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热点区位于苏北地区,聚集了金融排除指数高的地点。冷点区和次冷区都位于苏南地区,金融排除得到缓解的地区大多聚集于此。本文又进一步用实证研究探讨造成金融排除县域差异的影响因素,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信息化水平和受教育水平区别、地理区位差异等因素是导致金融排除的主要原因,而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继续发展微观金融和加强政府引导是降低金融排除水平的有效措施。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加快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居民受教育水平以及加强政府引导将会是降低金融排除主要措施。由于研究过程中,本文借鉴了国内外在发达国家和省级层面的分析方法,确定的金融排除体系可能不足以完全反映县级地区的具体情况。此外,由于数据的缺乏,本文确定时间截面数量略显不足,选取的指标在反映金融排除问题方面并不充分,因此分析中的片面和局限性在所难免。就我国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来看,如何破解县级地区的金融排除现象仍然是一个难题,建立完善的县级金融体系也必将是一个系统而又漫长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