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肝素是肝移植术后最常使用的抗凝剂之一,主要用于动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治疗。肝素的应用可导致血小板减少,即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IT),临床危害大。目前对肝移植后的HIT报道较少,尤其对儿童肝移植后HIT的研究更未见报道。在临床工作中,医务人员对HIT重视不够,并对其可能造成血栓形成的严重的后果认识不足。本研究对儿童肝植术后HIT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探讨儿童肝移植术后发生HIT的临床特点,并探讨安全使用肝素的临床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15年3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64例肝移植患儿的临床资料。男30例,女34例,年龄2个月?15岁,中位年龄8个月;根据年龄分组,分为婴幼儿组(年龄<3岁)47例,大龄组(年龄>3岁)17例。根据使用肝素不同,分为普通肝素(UFH)组41例,低分子肝素(LMWH)组23例。UFH组中,年龄>3岁8例,<3岁33例。原发病中,胆道闭锁42例,肝豆状核变性6例,肝糖原累积症6例,门静脉海绵样变、原发性肝硬化及胆汁性肝硬化各3例,急性重症肝炎1例。检测所有患儿住院期间的血小板计数,收集患儿相关临床信息,包括患儿年龄、性别、原发病、肝移植方式、既往肝素接触史,肝素使用方式以及使用时间、住院时间、血管栓塞、皮肤病损发生情况以等并发症以及预后情况。用SPSS 20.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分析HIT发病率,分析患儿年龄、肝素类型与HIT的关系,以及HIT与患儿预后的关系。结果:64例肝移植患儿,UFH组41例,其中5例(5/41,12.2%)发生HIT,HIT病人中3例女性,2例男性;UFH组中,<3岁的婴幼儿2例(2/33,6.1%),>3岁的患儿3例(3/8,37.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分子肝素组23例中无HIT病例。5例HIT病人中,3例(3/5,60%)于术后30天内死亡,其中2例发生术后肝动脉血栓。未发生HIT的59例病人术后30天内死亡9例(9/59,15.3%),与HIT病人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肝移植术后,HIT可能是导致患儿围手术期死亡率升高的原因之一。UFH较LMWH的发生率高,年龄>3岁的患儿在使用肝素过程中更容易发生HIT,因此在>3岁儿童应尽量避免使用UFH。儿童肝移植术用肝素治疗时,应重视对病情的观察,尽早发现并明确HIT的诊断,减少HIT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