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93年优选论(OT)提出以来,已有大量运用该理论来分析自然语言现象和语言习得现象方面的论文。就语言习得而言,OT是通过制约条件的重新等级排列来解释母语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的。这方面,现已提出了诸多理论。然后,这些理论在母语习得开始时语法的初始状态和制约条件的移动轨迹等问题上,尚未能达成一致的看法。关于语法的初始状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儿童母语的初始状态中制约条件是未经排列的;一种认为儿童母语的初始状态中制约条件按一定的等级进行排列,且标记性制约条件(MARKEDNESS constraints)的等级排列先于忠实性制约条件(FAITHFULNESS constraints),即M>>F。关于制约条件移动轨迹,也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母语习得过程中制约条件只降不升;一种认为母语习得中存在着制约条件的升级。在持制约条件降级的观点中,有的认为标记性制约条件和忠实性制约条件都发生降级,而有的认为降级的制约条件只涉及标记性制约条件。而在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中,在语言初始状态问题上语言学家一致认为,制约条件是按一定的等级排列的,且该等级排列为母语的目的语法的等级排列。语言的不同就在于制约条件等级排列次序的不同,学习者习得目的语语法就要经过制约条件的重新排列。然而,在二语习得方面很少有实证研究来分析制约条件的移动轨迹。基于此,本研究从研究中国英语学习者习得英语辅音群现象出发,从回答三个问题入手探究OT框架下二语习得现象: 1)学习者习得英语辅音群的各阶段是否以制约条件的不同等 刁nOPlinjali办‘theorelic月na加isof rhe Acquisirion ofE门glish COnsonant Clusters by Chinese Learners ofEnglish级排列为特征? 2)制约条件是如何移动的(制约条件是降级还是升级,还是两者都有),其移动过程都涉及哪些类型的制约条件? 3)在制约条件的移动轨迹上是否有一定路径或模式可循?如果有,这些降级路径是否因辅音群中辅音的数量、最后一个辅音的语音特征和个体学习者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研究发现: l)学习者在习得英语辅音群的各个阶段上,制约条件的等级排列具有明显的特征。 2)中国英语学习者习得英语辅音群经过了制约条件的降级,这些降级的制约条件涉及标记性制约条件和忠实性制约条件。 3)制约条件的降级沿着一定的降级路径,遵循一定的降级模式(详见第五章)。制约条件降级的具体路径因辅音群中辅音的数量、最后一个辅音的语音特征和学习者的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 本研究不仅用实证方法研究和分析了OT框架下二语习得过程中制约条件的重新排列,而且又具体研究了制约条件的移动轨迹和路径以及研究制约条件移动路径中的个体差异。另外,本研究选取的研究材料(456条短语)和建立的中国英语学习者朗读英语辅音群的语音语料库为今后的类似研究提供有用的样本和参考资料。本研究的受试规模(20个受试)是OT框架下纵向研究二语习得现象的一次规模较大的探索。本研究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不仅对英语习得研究,而且对其它语种的类似研究都具有相当的理论启发,对中国的英语教学尤其具有实际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