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制改革一直是我国体育改革的核心,而竞赛体制改革作为体育体制改革的龙头,尤为引人注目。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平合理的竞赛体制是促进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是保证竞赛活动多元功能发挥的重要前提。本研究在查阅资料、调查访问、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历史发展的脉络,对建国以来我国田径竞赛发展的全过程进行梳理,并结合我国现阶段竞赛体制改革的目标,深入分析和探讨我国田径竞赛体制方面出现的问题,提出在不同层次、不同级别的田径竞赛之间的协调发展和改革的设想方案。我国竞赛体制的形成和发展是以全运会赛制改革为主线,带动和不断深化我国竞赛体制的全面改革过程;通过竞赛体制的改革,调动了社会参与运动竞赛的积极性,运动竞赛朝着市场化、社会化、多样化方向发展;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建设起了一批现代化的体育场馆和培养了一支职称结构合理、年龄结构合理、业务精的裁判员队伍,为开展各种运动竞赛提供了良好的软硬件条件。我国田径运动经过60年的发展,总体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仍处于世界中下游水平;中国田径协会(国家田径管理中心)对全国田径竞赛计划的制定、组织和实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拥有并垄断着国内所有全国性的田径竞赛资源,制定的各种竞赛制度具有权威性或强制性;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完善,我国在竞技田径上形成了以奥运会、世界锦标赛等重大比赛为目标指向的竞赛设置和安排,对促进我国田径项目总体的成绩提高与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我国田径裁判队伍的建设,经历了初步创立、稳步发展、“文革”影响、完善制度、国际接轨等阶段,工作水平不断提高,基本上达到了制度化、规范化、国际化的水平。我国田径项目的总体成绩长期在中下游徘徊,竞赛市场开发深受影响,开发困难很大,市场开发仍处于起步阶段。田径竞赛市场中开发情况比较好的是马拉松比赛系列,将其作为我国田径市场开发的重点和突破口,容易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结果。我国田径优秀运动员的竞赛安排结构有待改善,要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改善其竞赛结构。青少年竞赛安排上存在着总量不足的现象,可通过增加比赛层次结构,满足青年组的运动员参赛的需要;通过加强与教育系统的横向联系,增加少年组的运动员的参赛次数。借助奥运会后的后效应作用,开展群众性的田径竞赛活动,推动田径运动的社会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