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不孕不育患者的人格特征、应对方式、社会支持、述情障碍等心理社会因素与其生活质量状况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制定有针对性的适合于不孕不育群体的心理干预方案应用于临床,通过临床实验验证心理干预方案对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有效性。材料与方法:采用自制一般情况调查表、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Q)、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社会支持量表(SSRS)以及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中文版)对162名不孕不育患者及110名已婚已育健康者进行问卷调查;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心理干预方案。随机抽取不孕不育专科医院门诊患者70人作为干预组,60人作为非干预组,对干预组进行心理干预,非干预组及干预组均进行常规临床治疗;三个月后,对两组的生活质量状况及治疗状况进行分析。所得数据用SPSS16.0作统计学处理。方法采用独立样本资料的t检验及方差分析、单因素相关分析、卡方检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以及路径分析。结果:(1)不孕不育患者的生活质量总分及各因子分均低于已婚已育健康者,不同人口学资料如性别、教育程度、农村与城市不孕不育患者的生活质量状况均存在显著差异。不同病情、病程的不孕不育患者的生活质量状况也存在显著差异。(2)不孕不育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心理社会因素影响明显,其中,消极应对方式、因子Ⅰ,神经质人格、支持利用度是影响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3)经过心理干预的不孕不育患者,其整体生活质量总分尤其是精神健康总评显著提高;通过心理干预,干预组较非干预组相比,消极应对、因子Ⅰ、因子Ⅱ得分显著降低,支持利用度得分显著升高。(4)通过干预前后差值的比较及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干预起效果的原因主要归结于认识和区分情绪和躯体感受的能力增强、支持利用度的增加和消极应对的减少。心理干预方案经实验研究证明是有效的、可行的。结论:不孕不育患者生活质量的整体状况较差,患者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均受到严重的影响。人格、社会支持、应对方式、述情障碍是影响不孕不育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的心理因素。心理干预对不孕不育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效果显著,对于干预组不孕不育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干预起效果的原因主要归结于认识和区分情感和躯体感受的能力增强、支持利用度的增加和消极应对的减少。心理干预方案经实验研究证明是有效的、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