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随着现代社会高度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剧,以及人类环保意识的增强,可持续发展成为世界发展的主题。在我国,面对经济快速发展和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资源短缺问题,政府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号召。静脉产业园作为静脉产业的主要实践形式,是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指导原则,运用先进的技术,将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物资源化,以实现节约资源、减少废物排放、降低环境污染负荷为目标的新型工业园区。静脉产业园打破了传统经济以“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为特征的线性经济发展模式,实现了“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反馈式流程,有效的促进了园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成为世界范围内生态工业园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许多国家积极开展静脉产业园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随着我国静脉产业园区建设热潮的逐渐兴起,静脉产业园区的规划也成为静脉产业园区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但我国静脉产业园区规划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实践经验较少、理论研究滞后,我国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规划思路,以至于开发建设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如空间布局与产业链的联系不够紧密,道路交通混乱,不够集约,基础设施不足,服务区所占比例少,景观绿化对园区的环境改善远远不够等。以上问题引起了社会学、环境学、生态学、经济学以及系统学的广泛关注,但城市规划领域相关研究成果相对缺乏,且系统性、综合性、针对性的研究成果更为稀缺。本文通过梳理各学科的相关研究成果,总结国内外静脉产业园区的建设实践,从城市规划的视角总结了静脉产业园区的概念、功能、作用、类型及特征,并就其建设选址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同时给出了园区规模预测的基本思路,并提出了园区的空间组织结构,以期为城市规划学科在静脉产业园规划领域的研究建立起一个新的立足点,同时为从城市规划角度出发进行静脉产业园区建设指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