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拖延是一个复杂的心理问题,不同类型的拖延行为有着不同的心理根源,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不能一概而论。以往研究大多集中于传统意义上的消极拖延,即被动拖延,并且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近些年来,开始有研究者关注拖延的积极的一面,Chu和Choi于2005年首次提出了主动拖延的概念,认为主动拖延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具有适应意义的,并且不会产生消极后果。本研究采用Chu和Choi的分类方式,将拖延分为主动拖延和被动拖延,考察了调节模式对主动拖延与被动拖延的影响以及时间管理倾向的中介作用。本研究以383名普通高校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主要得出如下一些结论:(1)大学生整体的运动模式水平较高,评估模式处于中等水平,72%的个体为运动模式主导;近60%的个体存在一定程度的拖延问题。(2)男性被试在评估模式、主动拖延和压力偏好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女性被试;研究生的压力偏好显著高于本科生;性别和年级的交互作用在被动拖延上达到显著水平,在本科生中,男性的被动拖延水平高于女性,在研究生中,女性的被动拖延水平高于男性。(3)调节模式中的运动模式与被动拖延显著负相关且能够显著负向预测被动拖延,与主动拖延显著正相关且能够显著正向预测主动拖延;评估模式与被动拖延显著正相关,并且能够显著正向预测被动拖延,而与主动拖延相关不显著。(4)时间管理倾向及其三个维度均与被动拖延显著负相关,并且都能够显著负向预测被动拖延,而只有时间监控观和时间效能感与主动拖延显著正相关且显著正向预测主动拖延;其中,时间效能感是时间管理倾向中对被动拖延、主动拖延最强有力的预测因素。(5)时间管理倾向在运动模式对被动拖延、主动拖延的影响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在评估模式对被动拖延的影响中的中介作用不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