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报纸的各种语体中,社论被认为是最规范、最精练的一种,是代表媒体编辑部和媒体主办者对重大新闻事件或时事政治问题发表的权威性评论,并对操纵社会舆论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社论为研究媒体所代表的意识形态提供了理想的语篇平台。语言学界开始越来越多的关注社论语篇。以往的研究侧重于社论语篇的宏观结构,词汇语法特点或评价资源分布特点等,而社论所反映出的一份报纸所代表的立场和意识形态,以及它在社会中所扮演的建设性角色却未被给予足够重视。 本文是对社论反映出的中美两国意识形态的尝试性定量研究。作者以Martin等学者提出的评价系统作为理论框架,运用其三个系统对《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关于2014年乌克兰危机的社论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两种报纸采用的评价资源总数近似,但对其子系统的资源应用却存在显著差异。首先,紧缩和扩展资源的分布表明《纽约时报》更易接受不同的意见和观点;其次,在讨论俄罗斯与乌克兰两国关系时,《中国日报》所引用的积极情感因素是《纽约时报》的近10倍;此外《纽约时报》中绝大多数的消极判断和消极鉴赏都集中于讨论俄罗斯;这两点表明中国倾向于承认和接受俄罗斯和乌克兰之间存在的历史纽带和情感纽带关系,而美国则更倾向于谴责俄罗斯参与乌克兰危机的所作所为,认为其侵犯了乌克兰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最后,两种报纸在等级资源分布方面没有显著差异。 本文运用评价理论对中美两国社论进行了对比研究,以期对政治社论语篇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帮助新闻工作者及语言学习者提高跨文化和跨语言意识。